时间过去得很快,希尔伯特逝世后又过去了五年,在四颗行星的同步轨道上建造的粒子对撞机部件,终于全部完工。
四个对撞机圆弧部件消耗了诺亚近9000万吨的物质,将原本的储备一下子就花去了大半,虽然恒星系的资源丰茂无比,还是让诺亚感到很心疼。
每一个部件都有数十艘大型飞船与上百艘型飞船与运输机牵引,将它们带离了各个行星的同步轨道或拉格朗日,来到了预先设定好的格利泽581恒星围绕轨道。
接下来,就是对接工作了。
四个圆弧部件,每个占四分之一,对接成一个完整的圆,听起来似乎很简单,当如果每一个部件的长度都有8000万公里以上,这个圆的周长在.亿公里以上,还会很简单吗?
试想一下,在空旷的太空中,上亿公里外伸出了两个圆弧接口,要在近亿公里外的遥远距离下完成完美对接,这和在月球上用枪瞄准地球上的一只蚊子没有什么区别……
粒子对撞机,无论制造得多么巨大,但它终究是一个极其精密的仪器,诺亚不能可以影响实验结果的误差存在。
为了将整个格利泽581行星坐标轴化,诺亚借用了太阳系的太阳,熊座的北极星,天蝎座的心宿二,以及大犬座的天狼星这四颗恒星的位置为参考,以星星的轨迹,构建出一个包括了整个格利泽581星系的三维坐标系!
一个非常巧的格利泽581星系全景模型图出现在诺亚的面前,六颗行星像是绿豆一般咕噜噜的自转,原本伟岸无比的恒星,此刻变成一颗棒球的大,四根细线飘浮在棒球恒星的身边,诺亚的工作,就是将这四根细线连接成一个围绕恒星的圆……
飞船拖拽着四个部件来到了它们的既定轨道,诺亚面前的四根细线缓缓运动,以四方姿态围住了整颗恒星。
“c部件,位置偏离黄道面,上调40公里。——诺亚报告。”
“e部件,远离预定轨道,向前拖拽1000公里。——诺亚报告。”
“d部件,位置固定,方位变更,侧旋11度。——诺亚报告。”
“f部件,展开开始,与c部件预对接开始。——诺亚报告。”
四根细线开始逐渐变成完美的四分之一圆弧,其中两根细线的一头,逐渐衔接在了一起。
“cf部件对接完成,对接口误差扫描开始……扫描结束,误差4.77米,微调开始。——诺亚报告。”
仅仅是这样的对接工作,就占用了诺亚大部分的计算力,因为诺亚需要不停得参考四颗恒星的位置来计算出对接部件的三维坐标,而且要操控飞船进行精确到毫米的拖引,还要不断反馈信息给各个部件上分布的上万台机器人修改对接部件的数据参数。
一周后,四个部件大致对接完成,一个非常完美的圆围绕了整颗格利泽581恒星,但诺亚知道,看似完美的圆中依旧存在着许多的误差,接口的微调工作一直没有停下来。
整整一个月后,诺亚终于将误差缩到微米级范围,在如此巨大的环恒星粒子加速器下,微米级的误差已经不会再对诺亚造成影响了。
四段衔接完毕后,就只剩下一些结构加固,设备调试,线路铺设之类的工作了,在诺亚已经迫不及待进行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壮丽的粒子对撞实验的心情下,工作被迅速地推进着,终于在一个月后,完成了这台超巨型粒子对撞机!
一切都准备好后,诺亚驾驶飞船带着两颗珍贵的质子,来到了超巨型粒子对撞机的主控机房中。
希尔伯特想要参与这个实验,而他的信念被诺亚所认可,虽然他已经死了,但诺亚还是打算满足他最后的愿望。
这两颗质子,来源于希尔伯特的骨灰。
据诺亚为数不多的感性思考认为,这是缅怀这位老者最好的方式,希尔伯特生前没能参与这场伟大的实验,但他死后,他存在过的痕迹也会和这两颗质子带来的科学启示一起,一直伴随着文明的前进。
世纪前的地球文明为了保证质子相撞和持续观测,再加上技术与成本问题,常规下这种实验一般是加速拥有大量质子的两条质子束进行对撞,但那加速的就不再是单个质子,同样的能量,加速一条质子束和单个质子,哪个能达到的速度更高,自然不用多,并且为了排除相撞现象互相的干扰,单个质子相撞实验成为了后世的主流。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诺亚将两颗质子投放到了粒子发射器中,下达了指令。
“环格利泽581恒星超巨型粒子对撞机,开始进行第一次对撞实验!”
分布在粒子对撞机上的近0万台重元素聚变发动机同时工作了起来,它们输出的能量只有一个目的,加速这两颗被发射到粒子加速轨道中的质子。
0万台重元素聚变发动机的全功率运作会输出多大的能量?这已经支持得起10颗地球的行星发动系统正常工作,但这一次推动的并不是行星,仅仅是两颗微到极的质子。
从发射器中射出的质子在初始阶段就被加速到光速的99.99%,接下来数亿公里的加速过程,只是为了不断地缩最后那0.01%的光速,质子很快经过了第一级加速器,奔向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直到相撞的尽头!
注意,这里仅仅是常规加速,并不是冲量引擎给飞船带来的可以修改相对论性质量的加速,由于极高的速度,两颗质子的质量也在开始飙升,相对论效应在粒子加速轨道上已经出现了,这两颗质子的时间流速,此刻已经在另外一个时间轴上了。
两颗质子以无限接近于光速的速度在环恒星加速轨道上狂奔着,轨道全部长度为亿千万公里,即使是光速,也需要大概18分钟的时间才能跑完全程,而这18分钟的时间,就是质子不断地缩最后与光速的那一丝细微的差别,将细微的差别缩到更细微,再细微,无限地缩短最后的一丝差距……
这就是环恒星的巨大加速轨道可以带来的优势,有足足18分钟的时间,数千万次加速过程,远远不是原本地球上那不到十秒就会完成的对撞实验可以比拟的,试想一下,0万台重元素聚变发动机在18分钟内输出的能量全部集中在两颗质子上,它们的最后相撞时的能级到底会到达什么程度!?
有人猜测,光速相撞就会是宇宙大爆炸,那这个实验,就是为了无限接近于宇宙大爆炸!
0万台聚变发动机的最后一把力,两颗无限接近于光速的质子在粒子加速轨道上的某一轰然相撞!
这一刻,两颗质子相撞的能级,超越了彗星撞月球,超越了超新星爆发,超越了诺亚和人类以往所认知的一切!
在相撞后一飞秒的时间内,一场宇宙大爆炸的演化模型在诺亚眼底下进行完成,无数基本粒子从中诞生,无数物理规律在这一刻成型,一个影响范围比原子核还要微的型黑洞在相撞诞生,但立刻就消失掉了。
因为它拥有的质量实在是太了,在它吞噬周围的物质之前,霍金辐射就彻底将它耗尽了。
在相撞的那一刻,那一飞秒的演化过程所蕴含的信息量,就可以超越人类文明无数年来的积淀,但能被诺亚所观测到和记录下来的,也仅仅是其中的很一部分,还有更多的现象超越了现有观测手段所能捕捉到的极限,它们有可能在其他的维度中发生,也可能超越了物质层面而是宇宙规则的演化,但就是这很一部分,也将成为诺亚搭建新世纪文明高塔的基石。
自这场实验之后,地球文明,将再度迎来飞跃的时刻。
这一次实验的成功带给了诺亚高度的自信,诺亚再度投放了两颗质子。
“第二次粒子相撞实验,开始。”
然后,又是一场宇宙大爆炸演化的模型过程。
诺亚将不断地积累数据,不断的完善自己模拟的演化过程,从中找到自己还未发现的新的定理,使自己的科技树变得更加枝繁叶茂。
接下来一个月的时间,都是诺亚再不断重复粒子加速试验的过程。
在上千次试验中,诺亚多次观测到了一种粒子,它的自旋为零,没有电荷,非常不稳定,诞生的一瞬间就会衰变消失,诺亚知道,这是希格斯玻色子,俗称上帝粒子,是标准模型预言的61种基本粒子中最后发现的一种,它的发现是微观物理中的里程碑。
但让诺亚感到有无语的是,在上千次的实验中,虽然不每一次都会观测到希格斯玻色子,但九成九的实验中都能观测到,诺亚甚至已经记录下几十种不同质量的希格斯玻色子,在地球文明探索了一个世纪才成功观测到的存在,到了自己这里居然就变得这样轻松,果然装备好一切就都简单了起来了吗……
正如一句话,仔细想想,装备上不砸钱你可以变得更强吗?
值得一提的是,对撞实验中也发生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有一些质量被创造出来了,诺亚投入的仅仅只是两颗质子的质量,但在相撞之后诞生的质量,超越了两颗质子所拥有的质量,意思是假设两颗质子的质量为,相撞后残骸的总质量达到了.01……
诺亚知道,质能转换过程发生了,多余的那0.01,原本是0万台聚变发动机输入到两颗质子上的能量,在相撞的那一刻,由于极高的能级,一部分能量被转换成了质量,在那一刻,诺亚同时制造出了正物质与反物质,但很快都相互泯灭了,只留下没有参与泯灭反应的残骸,成为了这多余的0.01。
反物质科技………这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科技,它代表着物质能量的完全利用,真正意义上超越了核聚变,现有理论下绝对至高的能量获取方式……
只要人类没有发现从虚空中获取能量的方式,正反物质的泯灭反应就将是绝对无法被超越的能量获取方式。
但诺亚知道,自己目前的文明程度还不到接触反物质科技的时候,或许当自己超越卡拉文明,抵达i型文明时,才会有资格开始反物质科技的发展……不过这次实验的目的,既不是反物质也不是希格斯玻色子,在上千次的实验中,另外一种人类文明中未收录的新型粒子被诺亚所观测到了。
它的自旋为,但没有质量,不带电荷,属于玻色子的一种。
初略来看会把它下分到光子的范畴,但在千次试验中,诺亚还是成功的将这一种新型粒子分离了出来。
这种新型粒子以光速传播,互相之间很容易发生作用,深入研究后,发现这是一种拥有双层结构的粒子,拥有核心和外壳两部分构成,外壳电荷为负,中心电荷为正,总体呈电中性,但当到了微观层面,靠近的粒子会因为外壳同带负电而难以稳定,当相隔较远时这种排斥被打破,光速传播的粒子将在两个物体间不断交换……
完全符合人类所预言的【引力子】模型。
诺亚微微松了一口气,引力子的发现,将成为彻底打破诺亚跨入引力领域的最后一道门槛的契机,引力无疑是一个非常具有战略价值的领域,引力武器,飞船斥力场,反重力悬浮………
诺亚知道,这一次文明在理论层面的大突破,将会铺平诺亚抵达i型文明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