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啷”一声,董璜手中的酒樽掉在了地上,他一脸震惊地望着堂前跪着的那个西凉军裨将,嘴里喃喃自语道:“函谷关和潼关全都丢了?”
换做是别人,董璜一定不会相信,但是,对方是曹聚啊,董璜对曹聚是再了解不过了,曹聚出手,函谷关和潼关不丢才怪。 .更新最快
雍州的一众官员也是一样的神情,唯有一个人不同,眯缝着眼睛,右手捋着颌下的胡须,表情依然还是泰然自若,这个人就是贾诩。
“嚯”地一声,董璜站起身来,从案几后面走出来,皱着眉头,背着手,在堂中走来走去,嘴里自言自语道,“潼关丢失,曹聚大军必然直扑长安,我等连退路亦无也。”
这仗还没打,董璜就想着怎么退兵,这话听得堂中的官员们个个直翻白眼。
他们没见过曹聚,不知道曹聚的厉害,所以,他们就不明白董璜为何这么怕曹聚。
别驾站起身来,双拳一抱,朗声道:“少将军,长安城池高大,易守难攻,粮草富足,带甲两万,还有六万大军随时都可调回听命,岂能惧那曹聚也。”
董璜一听,这才感觉到,自己有失态了,不禁脸一红,轻咳两声,掩饰住心中的尴尬,向那个裨将问道:“曹聚有多少军队?”
裨将答道:“回少将军,约莫三万人马。”
原来曹聚只有三万人马,董璜不禁松了一口气,精神一振,心中暗想,我有两万大军,又有城池之利,曹聚若是敢强攻长安,一旦我调集六万大军回援,两下里夹攻,曹聚必死无疑。
有底气了,董璜反倒是巴不得曹聚赶紧过来攻城,然后他把曹聚搞死在长安城下,这样的话,日后在西凉军中,还有哪一个敢不服气他这个少将军,日后董卓的接班人呢。
董卓有子早亡,却只留下董白一个女儿,并没有男丁,是以,能够接掌董卓基业的,只有两个人有可能,便是董卓的侄子董璜,也就是董卓大哥董擢的儿子,还有一个就是董卓的弟弟董。
董璜和董呢,心里都明白是怎么回事,所以,他俩就暗暗较劲,都希望董卓能选择自己成为接班人。
这一次,董卓将董璜留在雍州,防备马腾和韩遂二人,没有将他带到洛阳去,就让董璜很郁闷了,以为这是董卓有意疏远他了。
心下大定之后,董璜的脑子就冷静下来,忽然想起董卓对他的叮嘱,急忙向贾诩望去,快步来到他跟前,双拳一抱,躬身问道:“请问先生,何以教我?”
贾诩站起身来,向董璜还了一礼,道:“少将军折煞老夫也,太师曾有交待,让老夫全力辅助少将军镇守三辅之地,眼下长安有难,老夫岂能袖手旁观也。”
顿了顿,贾诩直起身来,道:“少将军不可过于担心,却也不可大意,那曹聚敢以三万兵马攻打三辅之地,必有所恃。”
“不错。”董璜了头,道,“曹聚善于用兵,麾下猛将如云,实难对付,但我董璜也未必惧之,长安一战,必然会让其折损于此。”
其实,以三万军队攻打两万守军的长安城,外面还有随时可能回来救援的六万大军,如果不是脑残的人,估计都不会犯傻。
董璜对那个裨将道:“汝等速去打探潼关动静,旦有消息,马上来报,若是能及时发现曹军动向,本将就宽恕汝等失潼关之罪。”
裨将大喜,急忙向董璜道谢,飞快地离开了。
被这事闹腾的,董璜哪里还有兴致喝酒啊,立即就带着武将们去布置长安城的城防去了,绝对不能让曹聚的暗探混进来。
雍州的大文官们,也各自回府去了,他们都没把曹聚兴兵来犯的事当回事。
贾诩也回了自己的府上,但他刚刚进府门,门丁就对他道:“老爷,有人送来一封书信,是必须让人亲手交给老爷。”
“嗯?”贾诩一愣,看着这个门丁从怀里掏出一份书信递给他,伸手接过,翻过来一看,封口火漆还在,信没被打开过。
贾诩接过信,淡淡问道:“送人之人是何人?”
门丁答道:“回老爷,是一个年轻男子,并未自己身份,只是让人将信亲手交给老爷,又塞给人一块银锭便离开。”
贾诩为人清廉,对府中下人亦是如此要求,所以,贾诩在曹魏那么多年,一直屹立不倒,并非是没有树敌任何人,而是没有任何把柄能被对手抓住,于是,贾诩活了个高寿,77岁。
见门丁老实交代,又将银锭拿出来双手奉上,只是一个银锭,贾诩就了头道:“无妨,汝收下即可,算是老夫赏赐于汝。”
门丁大喜,急忙向贾诩谢过,贾诩便拿着信,向自己的书房走去。
到了书房之后,左右看看没人,便走进书房,将门关上,将书信的火漆打开。
展开书信,只看了第一行,贾诩的嘴角就勾起一丝微笑,心中暗想,果然,是驸马曹聚派人送的信。
将书信看完,又看了一遍,贾诩掏出火折子,将书信烧掉,心中暗想,驸马曹聚招揽于我,此事倒是有为难了。
贾诩是个聪明人,他一生所学,就是想找一个明主,施展自己的才能,封侯拜相,但是呢,董卓这个大老粗虽然对他也是礼贤下士,礼遇有加,但却不是明主,所以,贾诩就关注着别的诸侯,哪一个才是他一直寻找的明主。
历史上,董卓身亡之后,贾诩没有找到明主,便先行跟着张绣,待到遇到曹操之后,这才归顺了曹操,辅助曹操成就了霸业。
烧了书信之后,贾诩就在书房看了一会儿书,直到下人来喊吃饭,他才离开书房,吃饭去了。
一封书信,还不至于贾诩就屁颠屁颠地转投到曹聚的麾下,贾诩有自己的打算,若是曹聚能轻易攻下长安城,等于是有了根基,不然的话,犹如浮萍般的主人,不是贾诩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