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君入馆探视,荣莫大焉。
馆中美人,纷纷赶来相见。
英姿飒爽,妩媚多娇,万种风情,软玉温香。
“长枕横施,大被竟床”,“相呴以湿,相濡以沫”。血脉相连,一心同体。此时此刻,蓟王居于雌狮之中,便是群狮之主。
正如蓟宫无宦。
禁中守备,亦出女卒。函园并云霞,计六百美人,兼领戍守禁中重任。蓟王尚简。能者多劳,能省则省。凡宫妃,皆身兼多职。或为宫官,或为博士,或为武士,或为医士,不一而足。还需轮流侍寝合欢殿,助夫君玄素术大成,亦为蓟王家螽斯衍庆。绵绵瓜瓞,蔓蔓日茂。
“志竭忠贞,尽心尽力”,“兢兢业业,一日万几”。蓟王焉能不,倍加珍爱。
除探视孕身美人。蓟王此来,亦有国事。
西女王,自希俄斯岛,万里来书。言,遣使团出使蓟国,商谈邦交事宜。
蓟王虑,西女国苏瑞娅与赛拉娅王妃,乃同胞姊妹。姐妹二人,一人守国,一人拓土。相辅相成。先前,赛拉娅王妃与安息王子沃洛吉斯五世,暗结同盟。欲求美索不达米亚出海口,为西女国续命。后得蓟王相助,立足于条支,七城之地。又于西汌七岛之地,另立希俄斯商会。更加与护火贞女团,私贩丝绸,获利颇丰。岛上广有积财,唯恐被群起而攻。西女王有意,将岛上亚马逊,分批迁入条支。既便于红海贸易,又可辟祸消灾。一举两得。
高等女祭司,美人艾蕾蒂娅言。岛上纯正亚马逊,不足千人。余下,多是寻常岛民,并受雇船员家小。须知,亚马逊是一个,传承数千年之部落文明。好比,一个亚马逊深入丛林,便会诞生一个新部落。即便人种各异,绝无血亲。亦足可生死与共,姐妹同心。文明凝聚力,堪称神奇。
然一千之数,已不足延续。
蓟王这便道明来意:“如王妃所知。西域都护百城,并南州诸港,广有亚马逊公社。若,东西合一。二王共治,可乎?”
“夫君之意,迁公社亚马逊入条支。”赛拉娅王妃,闻弦歌而知雅意。所谓二王共治,便是将东西亚马逊部族,合为一国。西女王苏瑞娅,东女王希雷娅,二女王共掌亚马逊部落。
“然也。”蓟王笑道。
“未尝不可。”赛拉娅王妃,亦觉可行。希俄斯岛上,亚马逊人数稀少。即便迁居条支,循亚马逊国老氏族法则。非有必要,譬如生死交替,少有繁衍子嗣。更加女战士,特立独行,不与世俗苟同。更对父系权制,天生抵触。即便迁居条支,不再困守孤岛,然亦难言复兴。
西域百城、并南州诸港,广有亚马逊公社。皈依亚马逊,新三柱神信仰者,数以百万计。试想,只需迁社众十万,足可令亚马逊立足条支。
然于希俄斯岛上,亚马逊而言。唯一改变。便是信奉东迁部族,新三柱神系。
谓“虎毒不食子”。亚马逊一族,亦珍视子嗣。
按古老族规,若是男婴,哺育三日,弃于父门。若为女婴,则亲手养大成人。授毕生所学,使其成为新一代亚马逊。然自东迁途中,举族战败为奴,又幸被蓟王拯救。
于是,痛定思痛。女王、高等女祭司,并十位著名女猎,共立篝火之契:凡生子嗣,毋论男女,不离不弃。并将本族信仰,一分成二。产子,信奉战神阿瑞斯,生女,信奉狩猎女神辛西娅。
刘备得知,再添“赤帝子”血脉。将所载神话,一并注入。
须知,三百天选之女,腹中珠胎,皆出蓟王血脉。夫君刘备,乃汉室宗亲,高皇血嗣。引入父系传承,水到渠成。东迁亚马逊,欣然接纳。
赤帝子孙、战神后裔、辛西娅之女,遂成亚马逊引以为傲,族谱血系。于是,“三柱神”并立。
蓟王之所以,如此谨慎。正因牵扯信仰,交锋新旧神系。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续国祚,西女国需与时俱进。故步自封,自取灭亡。除此之外,别无他法。更有甚者,若改变信仰,信奉三柱神祇。从此以往。亚马逊所生子女,皆需出自赤帝子嗣,蓟王家门。
且蓟王有意。历代王后,皆出亚马逊。独立自主,刚柔并济。绝无外戚干政之祸。纵观上下五千年。唯我大汉,才有不让须眉之辈出巾帼。
亚马逊为女主,正逢其时。试想,海外封国,王治皆出蓟王三百子嗣,并绿洲亚马逊女主。纵豺狼环视,又有何惧哉。
从贵妃希雷娅处,得知夫君心意。赛拉娅王妃,震撼无以复加。
换言之,夫君欲与我族,共分天下。若换作旁人,必不可深信。然观夫君所言所行,蓟国五百城港,兼容并济,和合大同。馆中亚马逊贵妃、美人,皆深信不疑。
如何令西女王,并希俄斯岛上姐妹,亦信夫君?
蓟人言,“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不妨,先徙绿洲公社民。与绿洲亚马逊社众,朝夕相处。西女王当可信之。
事不宜迟,赛拉娅王妃,遂亲笔手书,与国书一同封函。六百里传回。
事关举族,存亡大计。料想,苏瑞娅,当有决断。
诸事毕。蓟王起身出馆,王妃携美人恭送。蓟人亦言,“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潜移默化,美人心思亦多变。比后宫女官,日常伴驾。亚马逊美人,兼有伴浴。晨沐暮浴,可消相思。
王爵妻妾,不过四十。蓟王料想,诸子封王,人均三子。百二十子,心愿达成。
万子千孙,不是梦。彼时,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却不知,罗马皇帝康茂德,何时遇刺。
果然,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时不我待,岁不我与。
待灭扶南,南州半岛,皆为汉土。先前与竹隅女王,临江相约。更待山南皆为属国。当以贵妃之礼,迎入家门。
思绪如野马脱缰,蓟王悠悠回魂:“公瑾苦心,孤尽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