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元年十一月开始了,天气渐渐转凉,还是没有雨水,李宽现在真正死心,回刑部销完假每天上朝,半旬一假,像回到自己教学的大学一样,忙碌充实的活着。
月中吏部向李世民上书要选派官员,李宽很好奇,大唐的科举制度还没有完善执行,现在怎么选官?总算从蝗灾的愁思中拔出来了,早先隋朝时选举官员,从十一月集中,到第二年chūn天结束,人皆患其期促。唐初,因为战乱,士大夫不愿做官,所以官员不足。
武德年间,当时尚书省下符到各州命人参选,州府以及奉诏使者多用赤牒补官。至此也废除这做法,命参选者到尚书省参选。今年贞观元年参选的人有七千多,这么多怎么办?
这rì上朝,吏部侍郎刘林甫又上奏,向李世民询问本次选官怎么选?全臣难得的集中jīng神一起,听老李下旨,要知道这次是老李第一次选派官员,自己门下的门生,好多都在其中,能不关心。
李世民自己也头疼,开始是没人做官,这次是太多,好些老臣子的得意门生都在里面,还有五姓七望的,怎么办?老李直接问刘林甫“爱卿,就7ooo多人参考,你怎么看?”刘林甫思索一番答道“陛下,臣以为此次参选人数太多,奏请四时听选,随阙注拟,人以为便。陛下怎么看?”
李世民一看,还行,但是现如今关中少粮,这么多人来,吃饭怎么办?“刘爱卿,现今关中少粮,参选门生,饭食怎么安排?”刘林甫回答“洛州离长安最近,可一部分人到洛州参选。”李世民见考试安排好,但是录用几人?还是个问题。
就向全场大臣询问,录用几人?全臣没有开口,李世民也知道他们的心思,就宣布下朝,让房玄龄几人拟定录用人数,走前留了一句“官在得人,不在员多”李宽为李世民叫好,等李世民离开,全臣才交谈开。李宽想到一事,忙问房玄龄“房叔,这次选派官员也有御史台的吗?”
“有,选的是左、右御史”李宽一听坏了,大唐安史之乱后覆灭的主要原因就是藩镇割据,想不到现在就有苗头了,一定要掐死。房玄龄也没再和李宽闲聊,赶着去老李那,听听最新指示,虽然全臣想拦着房相再聊聊,可也知道房玄龄去李世民那,任其离去。
这边李宽还在思索唐代的左、右御史,左御史监察zhōng yāngzhèng fǔ官员,主要是尚书省六部官员,而中书、门下省不在监察之列;右御史检查各地方官员,全国分十道,每道一个,称“观察使”。这“观察使”本是zhōng yāng的监察官,在各道巡查,后来就变成常驻地方的zhōng yāng官了,无形中成为地方的最高长官。
假使他的任务是巡视边疆,在边防重地停驻下来,zhōng yāng又赋予他全部权力以应付地方事宜,这即成为“节度使”。节是当时一种全权的印信,有了它就可以调度一切,故称“节度使”。由于其权力极大,所以逐渐演变成“藩镇”。
看来一定不能让右御史变成常驻地方的zhōng yāng官,一定不可以掌兵,怎么办?
那边房玄龄和几个大人一起参拜老李,老李给出最新指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审慎。要根据一个人能力的大小授予官职,务必jīng减官员人数,现在应当审查官吏,让他们都能够发挥各自的作用,那么国家就可以无为而治了。你应该仔细考虑一下这个问题,确定官员的人数。”
房玄龄充分领会了老李的意思,不要怕得罪人,任官唯贤,jīng简人数。房玄龄等人于是拟定出文武官员共六百四十人,李世民接受了这个数额,并对房玄龄说:“从今以后,如果谁有音乐、杂艺等一技之长,超过一般人的,只可以赏赐给他们钱财丝帛,一定不可奖赏过度,授予他们官职。从而让他们和朝廷的栋梁之才并肩而站,同桌而食,致使绅士、大夫引以为耻。”
全臣知道了人数,心不服,也没有办法,李宽也不关心它的参选人数,现在就在想怎么趁现在把藩镇割据的毒瘤拔了,一人计短,李宽邀请杜如晦、房玄龄和长孙无忌到府一叙,那些武将,李宽怕他们有想法,没敢叫。
三人来到李宽府上不知道又有什么事,李宽没有废话,直言问三人就大唐选左、右御史一事的看法,三人觉得很奇怪,有人监察不是很好嘛,李宽直接就右御史的监察对象,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三人开始还没在意,越听越害怕。
最后听到如若zhōng yāng赋予右御史全部权力以应付地方事宜,这即成为“节度使”。(节是当时一种全权的印信,有了它就可以调度一切,故称“节度使”。)演变成“藩镇”。三人坐不住了,他们都是人jīng,马上就想到了大汉。
若藩镇割据真出现,到那时不是说想废就废的,你看汉朝汉景帝时还不是想削藩,最后导致七国之乱,等到汉武帝才颁发了推恩令来削减封地!现在大唐建国就是藩镇的胜利,太上皇就是藩镇造反,不敢再想了,三人汗留了一地。
四人都没有开口,李宽不禁想到历史,大唐开始的统治者觉得这是能守卫边疆镇守国土的制度,根本没意识到在最后会发生混乱的场面。
就像唐玄宗,他在唐朝也算比较英明的了,不过他还是宠幸安禄山,封他为三镇节度使,最后爆发安史之乱,藩镇之祸从此开始。所以说这完全是统治者认识不到制度的危害,唐末五代的混乱是藩镇导致的,不能说谁比谁聪明,这就是当局者迷。就好像朱元璋,他建国后分封诸子,以为能保护帝国的稳定,却料不到靖难。能明白了吧?
三人口都干了,相视一眼,看着还在神游的李宽,妖孽啊。怎么会把前面朝代的更替直接点出,若今天没有听到李宽的话,不要想大唐一定会和隋一样,淹没在滚滚浪cháo中,现在怎么办?
看着李宽,李宽也不知怎么办,用以后宋、明、清朝的方法采取强干弱枝的军制,大力加强zhōng yāng军队,削弱地方军队!(所以很容易被外族入侵)用现代兵役制度,又不现实。
李宽只能告诉他们一些后面朝代采用的办法和危害,根据现今大唐的情况,想办法。最后三人在李宽提点下,决定对右御史有任期限制,让地方军政分立,不会出现有某人同时掌握军政大权,成立dú lì藩镇的情况。
李宽心力交瘁,尽力了,三人离开楚王府,一起去见李世民,这次三人没有敢隐瞒直接将李宽的话告诉李世民,李世民也吓住了,再听了三人的安排,决定以后地方的官员三年一调,封藩的将领,封地没有军权,另外派人驻地,驻地将领也是三年一换,最大限度的防止藩镇割据出现。
李宽还不知道,大唐地方的军政分立被后世誉为东方君主立宪的先驱,大唐在世界历史上被许多国家研究。李世民这次才真正对李宽放心了,一心为了大唐,李世民有点后悔玄武门之变的做法,希望李宽能认同自己。
注:推恩令,汉武帝刘彻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一项重要法令。西汉自文﹑景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rì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封建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文帝时﹐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曾在《治安策》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其具体办法是,令诸侯王各分为若干国﹐使诸侯王的子孙以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封土广大而子孙少者,则虚建国号﹐待其子孙生后分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