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阵隆隆声响,厚重的城门缓缓打开。
高昌王麹文泰携后妃、王子、麹氏宗亲及诸多文武走出大门,缓慢地迎向了城外排列整齐,威风凛凛的中原王师。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娜尔罕的心儿醉了~心儿醉了~~”
李曜头戴幂篱,悠闲地骑在战马,轻轻哼唱着后世西域民歌小调的同时,两眼也在打量着面前的一切。
城头,没有高高竖起的降旗。
此处,亦非城中内应所占据的青阳门,而是距离青阳门一里之遥的建阳门。
麹文泰等人,面色明显有些凄惶,却没有依照降礼着装和自缚双臂,依旧是锦冠华服,仪仗随行。
不过,在李曜看来,高昌君臣这般表现其实也不难理解。
高昌对唐军西征的确造成了阻碍,让她有了“不得已而征讨之”的理由。因此麹文泰虽听从高僧慧乘的建议,最终选择放弃抵抗,但他还是想尽可能给自己保留一丝国主的尊严,将出降仪式改为了出迎仪式,哪怕实质并无差别……
“吐鲁番?似乎是铁勒语,阿姊唱的这首俚曲还真是颇为有趣呢。”
李世民用马鞭在鞍桥敲打着节拍,忽然笑着问向李曜。
李曜轻揽纱罗,抬起下颚,指了指那个走路一步一顿,好似腿儿有千钧重负的麹文泰:“难道世民不觉得他更有趣吗?”
李世民皱眉道:“有趣归有趣,就是挪得这般慢,实在浪费我们的时辰,不如让我去催他快些过来?”
李曜摆了摆手:“我军好歹也是仁义之师,别人就要做亡国之君了,多少给他一点点体面嘛。”
李世民冷笑一声,轻蔑地道:“这麹氏投降没有投降的样子,耍这种小聪明,却是减了吾等的体面。”说着,挽起缰绳,作势就要打马前冲。
受降不是小事,李曜身为主帅,岂容李世民将风头占去,只见她伸手一拦,呵呵笑道:“我自有法子全了双方的体面,还请世民稍安毋躁。”
果不其然,待这群高昌人走得再近了些,李曜忽地一叩马腹,神驹“照夜白”如离弦之箭,转眼便载着女主人来到了麹文泰身前。
战马希聿聿一声长嘶,人立而起,两只铁蹄凌空挥舞,几乎踢到麹文泰的天灵盖,顿时引得四下里一片惊呼。
尘埃散去,李曜居高临下,傲然地扫视一眼颇显混乱的队伍,目光旋即落在麹文泰的身,似笑非笑地道:“金世子,没想到我们竟以这种方式再次见面了。”
十数年前,麹文泰曾扮作商贾子弟游览大唐西境,与李曜在敦煌有过一面之缘,而“金世子”正是他在那时所用的化名。
麹文泰险些被李曜吓出个好歹来,哪还有心思去琢磨对方这略带调侃意味的招呼?他后退了四五步,方才按捺住转身逃跑的冲动,恭敬地叉手躬身道:“本国……出了些状况,文泰适才尚有要事缠身,不知大唐护国公主驾临,有失远迎,还请贵主恕罪!”
然而,马背一声“免礼”也无,麹文泰的一颗心似乎沉到了谷底,腰杆也不自觉地弯得低了。
过了好半晌,李曜才开口道:“我军兵锋锐利否?”
麴文泰艰涩地道:“锐……锐利至极。”
李曜又问道:“本公主比之咥利失如何?”
“萤火之光岂能与皓月争辉,咥利失远不及贵主也。”
语毕,麴文泰的脑袋埋得更低了。
李曜的琼鼻中发出一声轻哼,冷冷地斥道:“既如此,为何尔等封关设隘,阻我大军前行?”
麴文泰身躯猛地颤了几颤,扑通一声跪了下去,抖着音儿求饶:“凶狼贪狈在侧,高昌国小力弱……吾等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啊,还祈贵主宽宏大量,高抬贵手啊!”
“请护国公主高抬贵手!”
麴文泰的身后立时跪了一片,呼声此起彼伏。
李曜突然扬起马鞭,甩出一个噼啪炸响,惊得麴文泰等人立时闭嘴收声。
麴文泰下意识地抬首往一瞄,但见马鞍的黑色三纱罗蓦然飘起,露出一张冷傲而绝丽的面容,以及一双寒厉如刀的眸子,吓得他连忙以额叩地,身子亦抖得厉害了。
麴文泰次见到李曜,还是武德十三年冬的长安朝贡之旅,当时李曜仿若时光定格的容颜,让他情不自禁地赞叹了一番,可如今再次目睹这张熟悉的脸,他的心里却升不起任何感慨之情,只有满满的惶恐与惊悚。
李曜睥睨一眼跪在地的高昌君臣,淡淡地道:“本帅宁愿领军穿越沙海,也不进攻高昌的关卡要隘,不仅仅是为了避免延误军机,主要还是希望能给尔等保留一个生机,就看尔等能否把握得住。”
此言一出,麴文泰如闻天籁,忙道:“请贵主明示!”
李曜一字字地道:“汝本汉种,若肯归唐,我可疏圣人,授汝刺史之职与世袭罔替的王爵之位,以保尔等荣华福禄代代相传。”
麴文泰虽然明白自己一旦同意降唐,便意味着高昌国祚即将终结,但他已然没有了别的选择。
至少,麴氏一族还能延续下去。
于是乎,麴文泰就好似等来了救命稻草的溺水之人,未及多想便哭拜道:“罪人麴文泰愿除高昌国号,举五郡十四县二十二城归附天朝!”
“好!平身!”
李曜顿时神采飞扬,抬起秀美的长腿,利落地跃下马背,旋即伸手虚扶一众高昌人起来。
麴文泰一抹眼泪便主动前给李曜牵马,脸都是劫后余生的笑意……
……
……
武德十九年五月末,高昌王麴文泰倾国投降唐军,并表示愿意入朝为质以抵罪过,护国公主好言安抚,同意了麴氏的请求,随后暂行高昌旧制,任命前高昌兵部长史索延知、虎牙将军翟公礼、明威将军史洪修等举义者为郡守,同时将高昌故地军政大权交由伊州都督右监门卫将军谢叔方代为掌管,并派遣亲信刘安远、杜德满、敖乐根等人率其本部一万两千兵马全面接管高昌各处关隘、戍堡、烽燧等军事要地。
慑服于唐军强大的武力,高昌的局势和人心很快便得到了稳定,饶是那些文化意识比较倾向突厥的贵族也无法掀起半点波澜,不得不老老实实地接受了大唐的统治。
高昌事了,唐军偏师也传来了好消息,于阗、疏勒、羯盘陀等国传檄而定,柴绍所率的南路唐军几乎兵不血刃就征服了葱岭以西的大片疆域。
眼见各路军队或将到位,李曜迅速整顿人马辎重,发兵直扑员渠城,天山南麓的游牧部落纷纷望风而逃。不过数日工夫,万精骑便率先抵达了鱼海之滨,出现在了咥利失可汗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