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了狠,但结果并不是那么好。这是很多人年轻时候的常态,也是那时候我们的常态,一群二十岁的年轻人,总想把一切都做的如愿以偿,最后才发现不过是自己对自己能力的太过自信罢了。
修好了的空调和组装好了的办公桌就摆在客厅,近七月份的天气依旧是很热,但此时的我们在客厅里面吹着26度的冷空气,怎么都觉得有点冷。每个人都裹紧了身上的外套,生怕一不小心就冻死在这个炎热的夏天。不过说归说,有空调的日子就是不一样,至少上班变成了期待,从畏惧拖延到期待,做出改变的,不过是一台大功率的旧空调而已。
周明许振中还有段晓飞跟我几个人商量着要招人,空着的几个办公位怎么看怎么不合适,总想把它填满了才好,或许是年轻时候不满足于现状的常态,又或许是觉得彼时我们的公司已经有了雏形,接下来应该更加完善才行。
其实那时候我已经很满足了,空调里有冷风,桌子上有工作,旁边还跟着喜欢的许念念。我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现状的人,对生活的什么的都没太大的要求,所以许振中和周明的远大理想在我看来都不可思议,做个小老百姓安安心心的挣点钱就好了,干嘛要那么拼了命的往大了折腾?
我成功的把理想跟现实混为一谈,每天战战兢兢的过着自己的小日子,没有什么太大的理想,但是过的比谁都操心一些,踏实一些。相比于他们来说,我更像是一个务实者。那些年许振中和周明的理想都很大,甚至是提出来公司迁徙北京的想法,那可是上千公里的距离,隔着几十座大城市。我笑笑没说话,心想北京那地方怎么能是我们这种人呆的。
我们是哪种人,我也说不好,但是总觉得踏踏实实做事的人要比那些只会空穴来风的人要好的多。相比较于他们来说,我的幸福感也比较低,可我忽略了一件事。在这个快时代的利益至上的社会,人的**被无限放大,想要的东西越来越多,幻想同**一样永无止境。哪怕是现在什么都没有,你依旧会坚持说自己会在不久的将来拥有一个大世界,那时候的理想,其实跟幻想没多大区别,那时候的梦想,其实就是等同于吹牛做梦。
可人活着总该有个念头,就像是我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像是周明和许振中他们想把公司发展大,于是招兵又买马。都没什么错的,不过是我们的念头不同,不过是我们的选择不同。
岔路口应该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存在的吧?不同的理念注定了我们只能携手一程,总有一天会分开,总有一天会四散天涯,可是在那一天到来之前,不管是爱幻想的林阳和许振中,又或是安于现状的我和段晓飞,都应该好好的一起走下去。
办公室的桌位还空了三个人,58同城上的招聘信息发出去没多久我就收到了信息,那个瘦瘦高高的小伙子在楼下一度找不到方向,我从睡梦中被手机铃声吵醒,着急忙慌的穿上衬衫登上皮鞋就出门接人。
那个同我一样穿着衬衫带着眼镜的男孩子跟我一起左拐右拐的摸进了小区的我们,且始终跟我保持一米的距离,书上说这个距离是跟让人受到危险的时候,能迅速做出反应的最短距离。我没说什么话,按说像他那样的身高和体型,我应该不是对手。
可是陌生人之间本就不存在什么信任感,我们对大多数陌生人保持着自己的敌意而非善意,谁也不知道眼前的这个或是嬉笑打闹,或是微笑健谈的人到底在想着什么,我们能做的,仅仅是保持着自己的敌意,从来没有想过要跟一个陌生人畅谈到深夜,也从来没有对陌生人放下什么芥蒂。
我们都捂好了自己的钱袋子,生怕面前的陌生人骗吃骗喝也骗钱。
那个只会做公众号写文章的男孩子,后来坐在了我家客厅的沙发对面,我跟着他不断交谈,也曾有过一段时间做过公众号,所以对于他说的那些我都懂。所以我总觉得他的工作量有点小,嗯,对于公众号来说,一周三篇的文章推送已经是频繁,可是对于自媒体已经稍稍成型的我们来说,这个工作量不过是只够一上午的时间。
所以他特别不理解我们,为什么那么大的工作量,只给那么一点钱;我也挺不理解他,为什么这一点点的工作量,还敢提那么多的钱?
后来终于理解的时候,是我带着简历来到郑州重新找工作,不过好像也没有刚开始那么难,也可能是我简历做的好看,所以去第一家公司面试就已经很顺利了,我知道彼时老板想要的是什么,也知道我的优势是什么。找的工作算是对了口,不是很满意,但是也很心仪了。我明白的,重要的不是自己,也不是这份工作,而是面试的时候跟老板的那次交谈特别的顺利,这成了我成功入职的前提。
可是看别人简历的我并没有那么老练,一是涉世未深,还有就是还没有从开公司的那种自豪感走出来。那男孩跟我年纪差不多大,一个带着简历找工作,一个拿着简历谈待遇,很明显就能够感觉得到不一样。
三说两不说,两个人就谈崩了工作,我们都还年轻,我们都还涉世未深胸无城府,只学会了学会笑脸迎人,没能学会求同存异。他笑着说带着简历要走,考虑好了再联系。我没说什么挽留的话,也没留下什么联系方式。彼此都没怎么学会人情世故,也没怎么学会跟生人相处,干坐着也是一种煎熬,趁早离开的好。
两个人对于这个理念倒是都心照不宣,所以他扭头要走,我起身欢送。
其实不能怪他,那个时候开封平均的工资就已经达到了2500-4000左右,我们开的底薪不过是才1200块,要是我我也不来。后来那个实习生走了之后,我才意识到应该是自己给的工资不够多,不然的话他不可能在提到工资之后变了脸,然后坐了没五分钟就起身离开了谈话的客厅。
那时的我没能想那么多,总觉得只要最后工资能达到标准就行,所以虽然我们的底薪比较低,不过提成倒是拿的挺轻松。一个月的话算下来工资应该也能达到3000左右的,怪我忽略了人们的通病,底薪高的工资一定挣钱多,这大概是所有人的看法。
其实并不是这样,在任意一家公司制定的一系列的工资待遇当中,其实就已经设定了大部分人的工资范围。这个范围在公司和员工的承受范围之内,也在这个城市的正常范围之内,看起来大家都比较能接受的那种。底薪高的不代表工资高,工资高的也不代表起点就高。那些工资高的人,要么是自己的职位优于别人,要么是自己的能力优于别人。
可是话说回来,公司的职位就那么多,你又如何能在众多的普通人之中脱颖而出?我一直坚信着著名的二八定律,20%的人赚着80%的钱,剩下的80%的人只能争抢着余下的20%的钱。
不是能力不行,就是能力不行。
所以后来在经过仔细的盘算之后,我们又把低底薪调整回了2500,只不过相对应的提成标准也是提高了不少,大部分人能拿到的工资依旧是不超过4000块。而那些能拿到更多工资的人,一定是给我们创造了更多的价值和利润,每个公司都希望自己的员工是这样的人,这也是大部分公司都不愿意员工只拿底薪的原因。
所以你看,其实你和老板也没多大矛盾,你希望自己挣到更多的钱,老板也希望你能挣到更多的钱,但是这个钱一定要跟你的能力相匹配,一定要跟你能为公司创造的价值利润相匹配。
可大部分员工都是没多大能力还想拿很多钱,天方夜谭一样想要拉平二八定律,这种人送你一千个鄙视。如果你有能力那就去成为20%的人,然后拿到自己应有的待遇。而不是你仗着80%的能力大叫着不公平,想去拿那20%本不属于自己的工资待遇。
公司会养闲人,但不会一直养闲人,拿底薪的那些人也终究是被淘汰的,所有的公司都是这样,如果你不能为公司创造利润养活别人,那么公司也不会一直养活你。职场法则残忍冷酷的要死,像是一个生态食物链一样,最底层的那个注定了是被吃被淘汰,而最顶端的那个才是最赚钱也最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