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光忽然出手抢攻,有失名士风度,顿时引起一片嘘声。毕竟现场的中原武者仍占多数,天然站在傅惊涛这一边,纷纷斥责李耀光不讲江湖规矩,即便赢了也不光彩。
李耀光对嘘声充耳不闻,劲贯手腕,折扇带起凛冽的寒风。这一战关系重大,他无论如何不能输,宁可赔上个人的声誉,也要牢牢把握住胜利!否则,有何颜面回转南唐?
事关国运兴衰,任何的客气谦让都是愚蠢的。
先是柴荣,后是赵匡胤,这两位雄才大略的帝王闪耀出世,联手打造出一支如狼似虎的铁军,不断扩充疆域,令南唐上下寝食难安。他自幼便接触国事,深知南唐要维系如今的局面何其不易,若是大宋得以进一步加强武力,亡国之祸就在眼前!
他和诸位师兄联袂北上,就是要尽全力搅乱青云榜揭幕大典。驾舟渡过大江时,他们击节吟诵“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已做好了为国捐躯的最坏打算。
眼见折扇刺来,傅惊涛及时撤步拔剑,剑光一闪,叮的刺中折扇尖端,竟是火星溅射。他这一剑平淡简洁,惟快惟准,眼力之强、剑速之快令人拍案叫绝。
李耀光瞳孔收缩,轻飘飘地落到台上,足踩七星步,精钢为骨的折扇点、折、捺、撇、钩,无数重扇影翻飞交织,霎时间吞噬掉傅惊涛的身影。只见他身法进退趋闪如电,手臂舞动,如同在虚空临摹一幅铁钩银画的字帖,道不尽的文采风流。
即使站在敌对立场,亦不得不承认这李探花确有满腹才华,别出心裁地把书法融入武功,鼓掌声、喝彩声登时如雷轰响。
人群之中,江南六大名士如鹤立鸡群,远远地凝神观战。排名第三的周致庸摇头晃脑地说道:“小师弟笔走龙蛇,奔腾放纵,气势惊人,看起来专研《千字文断碑》大有心得啊!”
排名第五的杨慕容抿嘴笑道:“三师兄向来痴迷棋道,怎能断定小师弟是在临摹草圣之字?”
周致庸道:“你看他战意高燃,非狂草不能直抒胸臆啊!”
杨慕蓉笑道:“只怕小师弟是对牛弹琴,白白浪费了一番苦心。”
除了年龄最长的谢神思,余者皆笑,流露出一丝鄙夷不屑。在他们的眼中,宋人、辽人都是粗鄙不堪,哪会感悟到诗文的美妙?
杨慕蓉妙目流转,轻轻问道:“大师兄为何一脸凝重之色?小师弟举轻若重,收拾对方绰绰有余,你在担心什么?”
谢神思缓缓道:“这轩辕弟子颇不寻常,或许南唐有些故旧渊源。我得看仔细些!”说着一甩袖袍,举步向前。
杨慕蓉等一愣,傅惊涛怎会跟南唐有瓜葛?不会是谢家流落在外的私生子吧?相互交换一个疑惑的眼神,随后而行。
江南六大士子何等耀眼,忽然移动靠近木台,立时引来众人关注。
姜烈眼里揉不得沙子,冷冷道:“李郡王,这是何意?要用盘外阴招得利吗?”谢神思等人即便不出手,亦能轻易干扰傅惊涛的心神,按理绝不应该过于靠近战团。
李熠自己都莫名其妙,苦笑道:“我也不清楚他们要干嘛。”
“是吗?”姜烈冷哼一声,缓缓抬起右手,凌厉的剑意如雷暴聚集——既然你南唐不要脸在先,就别怪我不守规矩!
李熠眼皮直跳,赶紧从人缝中横插过去。
就在这时,台上惊起虎啸龙吟,一道夺目的剑光撕破铁扇编织的巨网,飞卷盘旋,叮叮当当的撞击声密如珠雨。但见剑气纵横,白光大盛,傅惊涛改守为攻,展开斩雪披风剑法,不论铁扇从哪个角度攻到,剑出如风,迎而斩之。
他刚接触这种化书法为武功的绝学,有点摸不着头脑,于是采取守势观察对手的招法脉络,凭借着过目不忘的奇能和逆天的推演能力,很快把握到破解的关键,长剑主动斩去,不让李耀光痛痛快快地书尽其意。
李耀光每写一笔便半途受阻,郁闷得几欲吐血,倏地飘身后掠拉开距离,把铁扇插在腰间,冷笑道:“倒是小觑你了!”
傅惊涛淡淡道:“装模作样,故作高深!”
李耀光脸色一沉,反手拔出背后的长剑,利剑明如秋水,寒气如霜,剑身上有一层青光来回流动,傲然道:“此剑名绝影,吹毛断发,血不沾刃。你今日死在这宝剑之下,不算冤枉!”
傅惊涛深吸一口气,左手拔出另一把剑,双剑交叉指地,沉声道:“一心想着依仗宝剑之利,你此生成就恐怕有限!”
李耀光屈指铮的轻弹剑身,冷冷道:“我将来的成就如何,你注定是看不到了!”足掌一蹬,连人带剑嗖的扑出,一股汹涌澎湃的剑意如**涌——刚才不过是试探,现在誓要分出生死!
只有当众杀了傅惊涛,才能彻底破坏青云榜的影响力,给予赵宋最沉痛的打击,哪怕事后招致轩辕门的疯狂报复,他亦不在乎!想象着一剑砍掉傅惊涛的头颅,成为南唐万家传诵的英雄,强烈的兴奋充斥身躯,肌肤上泛起阵阵战栗。
剑如霹雳闪动,人若猛虎扑食。
青史留名只在今朝!
滚滚杀气扑面,傅惊涛如风暴中挺立的礁石,平静得看不出任何异样,权当是一阵春风拂面而过。他足底擦着地面移动,双剑外展互为阴阳,剑尖微颤,如春水泛起细微的涟漪,剑光回旋交织,平地升起一张巨大的剑网,剑气含而不吐,绵里藏针。
轩辕春风化雨剑!
这是他浸淫极深的一路剑法,以太极如一、阴阳互生之道为核心,以天地自然法则为筋骨,至柔则刚,至简无形,揉合了自己独特的经验、体悟及感受。在凌云大比时,他正是凭此拖垮了拓跋剑,令其快逾闪电的独门剑术无从发挥,最终饮恨败走。经过这么多回的生死磨砺,他对于阴阳之道理解更为透彻,剑法运用更为纯熟。
既然李耀光急于解决战斗,他偏要反其道而行之。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待敌人锐气耗尽,心浮气躁的时候,一剑便可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