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光七年三月,经过半个月的时间,陈鸿宇终于是来到了大吴都城。
大吴都城已经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城墙上可以看得到明显的修缮痕迹。
此时,城门出排着长长的队伍,这是进城的例行检查。
不过,他们却是不用在此浪费时间,在许岩出示了身份凭证之后,就直接从旁边官员专用的门户进入了都城。
“一别数年,京城还是未曾有着丝毫变化。”
许岩感慨一声之后,对着陈鸿宇道:“平儿,将来数年你就是在这京都之中习经义了。”
“侄儿知晓!”陈鸿宇低头应道。
这半个月来,许岩也没少与他交谈,包括进京的目的以及对他的安排。
许岩年轻之时曾经结交过一些好友,如今这些好友都已经是身居高位,或者名镇仕林。
如今,他们几人在这京城之中开设了一明廉书院,专门用来教授自己这一派系的后辈。
许岩此次辞去身上官职,也是为了入书院讲,顺便让他也进入这书院进修。
入了京都,就见的许岩轻车熟路的穿梭在繁华的街道,不久之后,周围的行人就少了下来,却是已经到了官员居住的区域。
不多时,许岩就引着陈鸿宇来到了一座府邸前,牌匾上“明廉书院”四个大字熠熠生辉。
“咚咚咚!”敲门声响起,就见的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仆开了府邸大门,身后还跟着十余个护卫。
起初,那老仆看到门外十数人,还有些戒备,但是眼一扫过许岩面庞,顿时软和了下来。
“原来是磐石到了!”那老者笑道:“快进来,快进来。”
那老者一边将众人迎入其中,一边与许岩攀谈。
“哎呀,一别近十年,如今总算是再次见到了磐石!”
“忠叔,不用这么感慨,日后我们可能就是天天见面了。”许岩笑道。
“也对,也对。君实他们还没有太多空闲,你们这一批好友之中也只有你能胜任书院山长的职位了。”忠叔笑了笑又好奇道:“磐石,你如今距离天封举人想必不远了吧?”
许岩矜持的点了点头,笑到:“三五年便可!”
话音落下,忠叔脸上浮现一抹惊容,但很快又隐去,只是低声赞叹。
这边许岩与忠叔交谈,陈鸿宇却是静静跟在身后,直到忠叔派一个家仆领着他去安排将来居住的屋舍。
一直忙到第二日,陈鸿宇这才在这书院之中安定下来。
书院分为内外书院,内院的子都是挑细选,天资绝或是长辈身居高位。外院的则是要次一些。
有着许岩在,陈鸿宇自然是进入了内院。
内院规模也不大,陈鸿宇进入堂之后,发现堂之中只有着十六七个子,都是与他差不多的年纪。
“书院初建,只是一个派系培养后人的地,有些简陋也是预料之中。”
与这些子交谈一番,初步熟识之后,便各自回到座位上读起来书籍。
早读自了约莫一个时辰左右,这才有着讲师走了进来!
“你就是磐石兄长的子侄吧!”讲师名为蔡平,是大吴太之中的太生,地位大概是秀才之上举人之下。
如今看来,也就是三十多岁,能够在三十多岁走到这一步,不论是问还是前途都一片光明,现在来书院教授他们这些童生自然是绰绰有余的。
“正是!生许平见过讲师。”
“嗯!”蔡平看着行礼的陈鸿宇点了点头,道:“虽然你是磐石兄长的子侄,自身天赋也极为不错,但是你要知道,在场的这些同窗,不论背景还是天资都与你仿佛,玩不可生出骄纵懈怠之心。”
“生谨记!”陈鸿宇回到道。
“嗯!”蔡平满意的点点头,见陈鸿宇确实是谦虚平和的性子,这才满意的点了点头,回到了讲桌之上。
蔡平讲的是四书之中的《赵子》,类似他前世记忆之中的孟子,同样位列此界四书之一。
或许是他来的迟一些,蔡平已经讲解到了《赵子》第三篇《赵子·宋太宗》。
这一篇讲解的是千余年之前,赵子游历到大宋,劝解当时的大宋帝王宋太宗施行仁政,试图让宋太宗相信仁义会给国家带来好的结果。
当时的大宋立国刚刚数十年,苛捐杂税依旧比较沉重,宋太宗听取了赵子的意见。
实施仁政,免除了大量苛捐杂税,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又大刀阔斧的进行了革新,直接将经历战乱不久的大宋变成了一个盛世。
也因此,宋太宗的功绩直追开国的太祖,并且被记录在《赵子》之中。
“其实在《赵子·宋太宗》之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赵太宗只是听取了赵子的部分意见。
赵子提倡的不仅仅是施行仁政,而且还有着一些不现实的理论没有被采纳。
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到赵子的地位。
因为,赵子的那些言论并不仅仅是在空话,而是想要在处于乱战的儒界重新树立起渐渐滑落价值观。”
“赵子游历之时,大魏使用二十万大军攻占了大齐十二座城池,可是赵子却劝解魏王退兵归还齐国被侵占的领土。
这可是魏王用强大的军事实力一城一地打下,怎么可能就因为赵子一家之言,而放弃到手的肥肉。
赵子不会没有意识到政治和军事的逻辑在根上是不会被动摇的。
但在他的时代,百国乱战,礼乐开始崩坏。
他已经认识到政治的价值不可再让步、堕落下去,那样的话政治就彻底沦为了现实实力的计算和诡计的比拼,而离纯正的人心来远。
因此,即便他知道齐王不会采纳他的言论,依旧了出来。”
到这里,蔡平看向下边坐着的诸多子,道:“儒之道,贵在知行合一,自己的认知与行为一定要相同。”
“千余年前,域外天魔入侵,天地镇封解开,赵子一夜之间天封亚圣。
提笔斩妖邪,死战不退,护得千万人族安宁。即便是曾经因为理念几次置他于死地的国家也被庇佑。
赵子知行合一,用实际行动将他信奉的仁表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