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军如同历史上那般登陆诺曼底。这个消息对于李广来说并不能简单的归结为好消息或者坏消息。
对于诺曼底登陆,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心态。
大英帝国其实并不如表面上那么积极。丘吉尔一惯仇视红sè-苏联,他内心的期望是等苏德在东线战场打的jīng疲力尽才出手。意识形态的分歧使得丘吉尔甚至恨不得德国把苏联给灭了。因此,军事上,英国首相丘吉尔主张从欧洲“柔软的腹部进攻”,也就是地中海方向。这个方向远离德国的中心,作战难度低,说白了就是通过打外围,慢慢的削弱德国。最重要的是耗尽苏联的最后一点力量,英国少死点人。
当初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就是采用的先外围削弱的战略,英国旧计重施,理由上倒也勉强。要是站在英国的角度上,李广其实是赞成丘吉尔的。他甚至有点佩服丘吉尔,大英帝国执掌全球牛耳数百年,底蕴丰厚,培育出这么一个目光长远的首相,绝对是英国人的福气。至于对其他国家是否公平,人家丘吉尔是英国首相,不是世界首相,为本国民众考虑,理所当然。
美国方面对于诺曼底登陆态度是积极的。对于美国来说,早在一战后,经济上已经是全球头号,但是经济的头号却不是国际政治的老大,二战爆发前英国牢牢的把持着话语权第一的位置。
这种情况,对于生机勃勃的美国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因此,二战对于美国来说乃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当世界老大的机会,政治上和经济上双重的老大。
因此,在这种争当老大的心态下,美国在欧洲作战是相当积极的,美国政客们看的很清楚,一个国家要想做老大,仅仅依靠经济是绝对不行的,战争才是树立起一个大国威严的最主要途径。
由于亚洲欧洲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不同,落后的亚洲显然没有欧洲重要,故此历史上美国的七成资源都投入了大西洋战场方向。
只是由于李广这只蝴蝶的存在,美国战争资源稍稍的倾斜向了太平洋战场,使得美国战争资源在太平洋战场和大西洋战场上平分。其实这也是麦克阿瑟能在四四年三月份就开始菲律宾战役的物质基础,更是在菲律宾战役尚未结束,尼米兹就能再次发起硫磺岛战役的底气。
美国急着登陆欧洲,其实还有一个原因,也算是远见卓识的原因--罗斯福为首的美国jīng英们很担心,时间拖得太长,德国整合了占领区资源后,战争潜力增加,以至于美国将来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取胜。因此,美国选择了直击要害的战术,直接登录法国诺曼底,和德军硬碰硬的死磕。
站在罗斯福的角度上,李广所能选的战略怕是不过如此,甚至同样的佩服罗斯福的远见卓识。
斯大林听到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的消息,长出一口气。盟军登陆欧洲,简直是把套在斯大林脖子上的绞索松了一圈。这时的苏德战场,和历史上不同。历史上从四三年中期开始,苏军已经开始了战略反击,但是在这个时空,苏军最多算得上和德军相持,纯粹是在苦苦支撑。
看看苏德战场的形势就知道,苏联的境况是多么的危机。
南方战场,乌克兰方向苏德两军现在处于诡异的游击战状态。在这个方向上,两国都无法派出大军。四三年年底,世界范围的放火行动极大的破坏了农业生产,乌克兰号称苏联粮仓,更是深受其害。在这个地区,粮食别说供应军队了,乌克兰民众饿死的状况几乎是普遍现象。为生存而战,没有国家没有意识形态,只是为生存而战,乌克兰百姓已经疯狂,德国给粮食,就为德国卖命。苏联给粮食,就为苏联作战。德国的粮草军火会被抢劫,苏联的军火部队照样会被袭击,无数的乌克兰人在这片土地上厮杀,杀异族也杀自己人。令斯大林震惊的是,苏军一个赫赫有名的大将,就如同历史上那般,死于乌克兰游击队之手。
东方战场,以库尔斯克为中心,德军重兵集结。由于战略重心的转移,德军在这里采取了修筑工事死守的战略。
在这个时期,苏军倒是把大纵深战术练的越发熟练。但是在德国元帅冯.屈希勒尔在北方战场上率先使用大纵深战术之后,成效卓然,德军一干将领迅速的掌握了这种战术的关键。因此,德军再不是如同历史上那般的防线缺乏纵深。在几百公里的战线上,德军使用了著名的弹xìng防御战术,苏军几次突破,都未能达成战略目的。总之,在这个方向上,苏军虽说是攻势作战,但是也早已jīng疲力尽。
北方战场。本来是历史上两军作战的次要战场,但是在这个时空却成了苏德两军的主战场。
自从德军占领了列宁格勒,整个波罗的海沿线,就成了德军的控制区。而波罗的海也成了德国后院的游泳池,德国的船只rì夜不停的在从苏联的北方运输各种物资到国内,也同时送来各种物资军火和士兵。
表面上看,德军是被水作战,但是当波罗的海上一点敌军势力都没有的情况下,大海却成了最可靠的后勤供应渠道。
一年多来,苏军不是没有打到海边过,但是每次打到海边,刚刚切断了德军联络,却又被德国海军舰炮给打成残废。仅仅是舰炮的话,苏军还不是那么无奈,如果加上航母的话,苏军在北方战场上就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了。
蝴蝶的翅膀引起多少变化,根本就无从预料。当初德国有一艘航母,但是由于空军司令戈林的跋扈,根本就不给配舰载机,以至于德国把好端端的一艘航母送过了rì本,结果也没有送成,沉在了北冰洋。当然,在北大西洋,德军就是有航母,出海就是死,根本就不是英国皇家海军的对手。德国海军的水准,除了潜艇还值得一提,其他的真是够垃圾的。从几年前的拉普拉塔河口战,就能看出德国海军是个什么货sè。
但是当德军占领了列宁格勒,波罗的海就成了德国的游泳池。在这片极为安全的大海上,航母就成了最安全的战机作战平台。德国人虽然缺乏浪漫的想象力,但是智商不低的,对于新事物并不拒绝。因此在李广的老朋友克劳德少将的建议下,德国改装一艘快速邮轮造了艘航母。克劳德竟然成为了德国航母舰队司令。历史上这位简直是一点名气都没有的家伙,能升为少将实在是李广这支蝴蝶所难以想象的。
但是,德国毫无使用航母的经验,也没有舰载机制造经验。因此,德国必须从rì本挖一些军官和技术人员。
rì本和德国虽有合作,但是绝不是大公无私。其实就像海唐与英国之间的合作一样,相互之间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与美国之间的合作其实也是如此,别忘了美国给盟国提供的都是援助贷款,既然是贷款,那就是说要还账的。当然了,李广知道历史上美国是免除了战争期间的贷款的,但是其让人不知道,这年头,连美国人自己也不知道的。
德国是傻子吗?用潜艇给rì本送了那么多好东西?导弹,氧化铀,喷气式飞机。
其实,海唐军刚刚俘虏的这两艘潜艇携带的物资,技术,就是德国付给rì本的报酬。只不过好处落在了海唐手中而已。
当四三年中期,德国航母投入实战。德军立刻发现了一个航母的优点--飞行员的损失大大降低,飞机的损失更低。
要知道,在苏德残酷的消耗战中,德国飞行员迅速的被消耗。不得已德国把飞行员的培训时间从一百多小时缩短到了二十三小时。飞行员素质的下降,使得德军飞行员的平均战场出击次数只有两次。
而舰载机飞行员,没有两百小时飞行时间,根本就无法在航母上起降,技术相对的高超一些,因此战场损失自然也少的多。损失越少,飞行员水平就越高,半年仗打下来,竟然凑出了一批jīng锐飞行员。
至于飞机损失少,原因更加容易分析。苏军飞行员实际上训练比德国更差,大部分飞行员只有几个小时的飞行经验就被送上了战场。这样的速成飞行员根本就不可能掌握在海面上飞行的技术,一旦飞到海上,不用德军飞行员出击,自己就迷路见M克死了。因此,即便是德军航母仅仅距离海岸不到一百公里,竟然安然无恙,一次都没有受到过打击。
在二战中,飞机的战场损失有一半,甚至更**例是在地面被摧毁的。因此航母飞机损失减少,这种浅显的优越xìng,一被德军发现,立马开始发扬光大。
反正德国的邮轮(客运)船都出不了大西洋,闲着也是闲着,因此德国一口气就改装了十多艘航母。这些船大小不一,有的能搭载五十多架飞机,有的只能搭载十多架战机。航母的速度也快慢不一,防空配置也极为薄弱,舰员水平参差不齐,但是不管怎么说总数近四百架战机的威力不容小觑。
在苏德北方战线上,这四百架战机发挥了极大作用,德军越打越勇敢,技术水平越来越高,由于航母可以移动,如同球场上的**人一般,竟然能支援整个北方战场,其作战效能甚至超过了两千架陆基战机。
种种因素的影响之下,实际上苏德北方战场,斯大林说是相持状态,并不准确,事实上德军是处于攻势的。
就在盟军登陆诺曼底时,德军正在北方战场囤积物资,调动兵力,准备发动四四年对苏联的夏季攻势,希特勒甚至在妄想一举拿下莫斯科。
盟军六月六rì的登陆行动,立刻击碎了希特勒的美梦,同时也为套在斯大林脖子上的绞索松了松绳扣。
至于李广的心情,复杂矛盾,不是一句两句话能够表述的。无论斯大林还是丘吉尔亦或是罗斯福,心情应当说都是比较愉悦的。能成功登陆,无论损失多少,盟军已经是占据了极大优势。
但是,盟军登陆诺曼底,对海唐来说,真的算不上好事。尤其是对于李广这个清楚知道盟军必胜的人来说,真的不算什么好事。李广很“yīn暗”:欧洲战场多打上几年,才最符合海唐利益。(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