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东赞带着四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杀向伏俟城。吐蕃人的军事素质还是比较过硬的,不然也不会和经验丰富的唐军互有攻守。如果要给个数字,大概十万吐蕃骑兵,相当于二十万突厥骑兵。可以和一万唐军步兵,三千骑兵一战。这次不算步兵,唐军主力五万骑兵,理论上,可以正面抗160万吐蕃骑兵。大概相当于当时藏区的总人口。
这一仗,就算是高原反应唐军走不动路,也不应该输给吐蕃人。历史上薛仁贵确实也没有输。但是损失之大,除了人没死多少,和输了也没什么区别。
这四十万吐蕃人,各个部门都有。新征服的白兰部,很多都被禄东赞打发到贫瘠的可可西里地区放牧,并没有出现在这次的战场上,以防止他们临阵倒戈。大概有十五万卫藏部落和十五万康区的部落,连同在乌海城附近参战的十万人以及在修整的十万达延部,随时会补充进战场。他此次投入了五十万人。
七月十五rì,禄东赞的本帐过了乌海城。十六rì,探子来报,在大非川地区发现了唐军营地,规模大概五万人。
禄东赞细长的双眼顿时散发出冷酷的光芒:“好!既然唐军敢离开鄯州,在大非川的草原上,我们就给他来一个终生难忘的教训。传我的号令,大军绕道穆格川,从后面包抄唐军,让他们插翅难逃!”
他们昼伏夜出,希望能给唐军一个突袭。他们不知道的是,穆格川在几天前刚刚经过一大队人马。而他们的行踪更是一踏出乌海城,就被唐军的光学雷达锁定了动向。
“哼,禄东赞诡计多端,抄后路这种战术是一定的。这样,我们在营地后方布置好炮兵阵地和反骑兵防线。骑兵主力避开眼线,移师营地以西三十里。”
薛仁贵也不是傻瓜,如果在以前,军情传递缓慢,如果兵力投送不及时,半个时辰就足以在局部形成不可逆转的战况。所以兵法一直避免分兵作战。但如果情报和行军足够迅速,并不是越多越好。就好象李靖苏定方都喜欢奔袭,在这样的战术下,万人以下的骑兵队足以将百万以上的部落逐一击破。
所以,七月十八rì下午,禄东赞将他四十万人分散扼守住唐军营地和鄯州地区的交通线时,心里是志得意满,胜券在握的。他本来担心吐谷浑会过来援兵,可是探子回报的消息是,吐谷浑部落的人都欢乐的在海西草原上放羊,根本没有集结的迹象。他心里鄙视了一下傲慢的唐军和胆小的吐谷浑。下达了后天早上总攻的命令。
“让他们杀羊吃肉,让马儿休息一天。唐军已经是盆子里的蟋蟀了!”
吐蕃人是没有瓮中捉鳖这个成语的,因为他们可能根本没见过鳖。所以他们不知道,马上就要吃一个大鳖。
于此同时,唐军大营中,也在饱餐一顿。不过他们吃饱了不是去休马,而是去擦炮,搬炮弹,布置炮位。他们比吐蕃人还渴求这一战。
火炮对骑兵的首秀,终于要开始了。
薛仁贵这边反而紧张许多,他必须在炮击停止后及时赶到战场,以便对吐蕃人带来最大的追击和杀伤。吐蕃人什么时候发起攻击?他必须第一时间知道,并且发兵赶赴战场。因此,三万骑兵,在吐蕃人到达以后随时待命,马歇人不歇,人累了,就靠着马打盹。好在吐蕃人也没多少耐心,只让他们干等了一天。七月二十rì早上,吐蕃军开始集结整队,几乎在同一时间,薛仁贵和他的三万骑士,也爬上了马背。当火炮声响起十几声后,他们就可以拍马出发了。
四十万骑兵是什么概念?大概是五个诺坎普球场的容量,可以把上海八万人体育场填满5次。这样巨大的一只队伍,指挥是很困难的。在古典时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使用百人队作为基层战斗单元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超过一百人的规模,即使的指挥督战就变成很困难的事情。在百人队的战斗单元以上,是军队的管理单位。在罗马,一个军团的人数从4000人到6000人不等。在唐朝,按照兵源,一个管理单元就是一个折冲府,人数从1500人到2000人不等。一般两个到三个折冲府组成一个军团。
同先进的战斗编制相比,吐蕃人的军队庞大而混乱。他们以部落为单位,一个部落大概是一万人(马),这是他们的军事调动单位。禄东赞要调动这四十万人,除去他亲自率领的部落,需要有三十九个信使来传播他的军令。同样,这四十个个万人大队,也是战斗命令的对象。
至于基层队伍,大概是三百人的骑兵为一队。每一个万人大队,大概有三十个队出战。这三百人就是吐蕃基层的战斗单元。同样,一个部落习惯用什么战术配合,也是用三十个骑兵队来配合执行。在以往的战斗中,他们的阵线也是这样配置的,大概十队人马打头阵,尽量冲散唐步兵的阵线。然后保持速度,撤出战场修整。接下来十队人马继续冲击,以求杀伤。最后第三队人马和修整完毕的第一队人马再加进来,如果战局顺利,他们便追击,如果不顺利,那就尽可能的接应败兵,掩护撤退。
因此,这四十万人,就组成了一大片分成一千二百个百夫长带队的庞大集体。他们列队完毕时,战线宽度可以连绵十里。这个数据怎么来的?每一只百人队三百骑,十骑的宽度算上中间距离,大概有十五米。正面有四百个百人队,那就是6000米,正好是十唐里宽。这只队伍的纵深更加可观。按照每骑三米的长度,三十骑就是一百米。前后三组,那就是三百米的纵深。这样尺度的大战,在历史上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不止一次的出现过。
这样就显示出唐军营地选址重要xìng来了。唐军营地在大非川之侧三百多米的地方,河水在此地拐了一个弯,吐蕃军队无法在一个舒适的宽度上安排他们的人马。因此他们只能收缩战线,加大纵深。在实际战斗中,吐蕃人的锋线宽度最窄处大概是三千米,由于奔跑时无法靠的太近,一个百人队三百骑的分布密度,大概是一百五十米深,二十米宽。他们的骑shè打击距离在三百米左右,冲锋速度每秒可达18米(大概60公里每小时)。按照十秒一箭的shè速,他们shè出2,3箭之后,就会和步兵方阵接触,利用速度和骑刀来劈砍杀伤对手。
而与之对应的,唐军火炮的打击距离在一千米左右,每分shè速2发,如果不用水清洁炮管,可以勉强达到4发。1000米的速度,吐蕃骑兵需要的时间也正好是一分钟。所以标准战术最好是三发榴弹,一发霰弹。但是榴弹如果不能控制爆炸高度,杀伤力是很有问题的。因此对吐蕃人的密集阵列,薛仁贵的命令是使用实心炮弹。它可以打穿二十排人,加上马可能就是次一点儿。打不穿吐蕃三百人建制的队伍没有关系。后面十排顶着前面二十排人的残肢断臂,心理多少会受点影响。
因此,唐军的炮兵三千人,四百门火炮。这些火炮均匀分布在两千米的阵线上,可以调整一定的角度覆盖更大的目标线,或者形成交叉打击区域。吐蕃军在发动第一次冲锋时,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第一次炮兵骑shè,带来了如此壮观的效果。
四百发炮弹以400米每秒的初速飞出炮口,三秒后落在一公里左右的着弹点,平均打穿了十五个吐蕃骑兵。第一轮就带走了六千人的生命,并且让另外一千五百人因为受伤震荡或者吓破胆而丧失了战斗能力。
禄东赞并没有带队冲锋。他留在中军,听见前方传来惊天动地的爆响。
“我的老天,那些事什么玩意儿?”他喃喃自语,不知道该如何下令。几只吐蕃人的残肢从天而降,落在他面前的草地上。
可是因为全军已经发动了冲锋,更多的吐蕃人不得不随着大队继续冲向前面血腥的战场。
第二轮和第三轮炮击,因为距离更近,打穿了更多的吐蕃军的战线。三轮实心弹收割超过了两万人马的生命。而大战才开始了40秒!对一个四十万人的大军而言,绝大多数人甚至都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而这样的厄运还接连落在他们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