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元一代著名的舞蹈“十六天魔”,长期以来,缘“失国”之君顺帝的喜好而受到谴责。本文通过相关资料的展示,指出:这一出由孛儿只吉氏皇帝编排的舞蹈,其表演并不限于宫廷,而广泛流播于浙东、浙西甚至西北边陲。入明以后,它仍然活跃于宴聚、庙会等各种场合。就是到清承统以后,也依旧保留在信奉喇嘛教的蒙古部落内。舞蹈的起源,则来自于“菩萨”拒绝“天魔”以sè相引诱的传说,而其所体现,应当同时具有两个方面:抗拒诱惑的“道法”和产生诱惑的“香艳”。究其文化渊源,既有远古南亚文明,也有近期乌思藏教派的内容。至于贵州、台湾等少数民族在风俗文化上的相似,则是一种隔绝地域的“异途同归”罢了。
一
有元一代的舞蹈,尤以“十六天魔”为最闻名。缘其乃“失国”皇帝妥欢帖木儿所喜好,从而被归入“荒政”一类。《元史》卷四三《顺帝纪》、卷二○五《哈麻传》:“至正十四年,时帝怠于政事,荒于游宴,以宫女三圣奴、妙乐奴、文殊奴等一十六人按舞,名为十六天魔,首垂髪数辫,戴象牙佛冠,身被缨络、大红绡金长短裙、金杂袄、云肩、合袖天衣、绶带鞋韈,各执加巴剌般之器,内一人执铃杵奏乐。又宫女一十一人,练槌髻,勒帕,常服,或用唐帽、窄衫。所奏乐用龙笛、头管、小鼓、筝、蓁、琵琶、笙、胡琴、响板、拍板。以宦者长安迭不花管领,遇宫中赞佛,则按舞奏乐,宫官受秘密戒者得入,余不得预”。“帝乃诏以西天僧为司徒,西番僧为大元国师。其徒皆取良家女,或四人、或三人奉之,谓之供飬。于是,帝rì从事于其法,广取女妇,惟yín戏是乐,又选采女为十六天魔舞。八郎者,帝诸弟,与所谓倚纳者,皆在帝前,相与亵狎,甚至男女祼处,号所处室曰皆既兀该,华言事事无碍也。君臣宣yín,而群僧出入禁中,无所禁止,丑声秽行,着闻于外。虽市井之人,亦恶闻之”!《雍正江西通志》卷一五五录金德瑛《九江使院西有八角石,为元总管李忠文公黼墓,余入必式焉,赋长句吊之》:“红巾东下已临江,壮气登陴控此邦。市里今存八角石,波心旧列七星桩。天魔秘密犹酣舞,首鼠纷披各窜降。未废科名收国士,李齐余阙总无双”?
就是地处西北的边陲,仿佛也能看到“十六天魔”的倩影。孙蕡《西庵集》卷三《髙昌老翁行》:“髙昌老翁背隆然,黄须髙鼻毛发拳。自言少小家幽燕,生长适值繁华年。出身从戎事西边,十七**南营田。雕戈如云护中坚,流苏帐暖垂蜿蜒。三珠虎符谁喜悬?偏禆尽戴黄金蝉。军中无事惟游畋,锦袍白马青连钱。饥鹰一掣冲九天,鴐鹅洒血来连连。夜阑爱月醉不眠,众宾呼卢各争先。输筹唱饮开锦筵,美人照座红娟娟。凉州葡萄斗十千,金盘丹茘明珠圆。野驼之酥香不膻,争持宝刀夸割鲜。忽尔不乐心悁悁,琵琶催张凤凰弦。纤歌一曲清声传,华严天魔间采莲。美人起舞斗嫣妍,腰肢宛转飞花旋。玉钗斜横翠袖偏,chūn风徐来拂筵前。此时意气如熊虎,伯仲联翩享珪组。青云头上髙楚楚,却笑旁人不好武。一朝零落来南土,白发萧萧守环堵。北风怒号朔雪舞,羊裘无温敝不补。人间俯仰成今古,老翁无乃独愁苦。霸陵将军旧征虏,青门秦侯亦开府,浮荣飘风何足数”。
人们对“天魔”舞蹈的熟悉,还可从将兹作为“形容”、“比喻”的对象看出。朱诚泳《小鸣稿》卷七《和张廷仪绣衣赏菊》:“占断西风第一芳,jīng神真yù傲严霜。红颜浪说天魔队,金粟如来独面黄”?
佛教出自于南亚,相关“天魔”的传说其实也出自那里。《宋书》卷九七《迦毗黎传》:“天竺迦毗黎国,元嘉五年,国王月爱遣使奉表曰:伏闻彼国据江傍海,山川周固,众妙悉备,庄严清净,犹如化城”。“圣明仁爱,不害众生。万邦归仰,国富如海。国中众生,奉顺正法,大王仁圣,化之以道,慈施群生,无所遗惜。帝修净戒轨道,不及无上,法船济诸沉溺,群寮百官,受乐无怨,诸天拥护,万神侍卫,天魔降伏,莫不归化”。叶子奇《草木子》卷三下《杂制篇》:“其俗有十六天魔舞,盖以珠璎盛饰美女十六人,为佛菩萨相而舞”。据行文,应该是从“天魔”故事改变的杂剧。因此,与其说至元中就存在着同名的舞蹈,倒不如说顺帝将曾被禁止的“十六天魔杂剧”改编作“十六天魔舞”。
在释典中,“佛”与“天魔”虽是“正”、“反”的一组对立;但是,由于佛教以现实为“空、幻”,世俗所表像的“善、美”同样也是必须克服的“天魔”。基于这一层,游离于“教”、“俗”二界始终不能“觉悟”的士子,往往会对兹向往。刘禹锡《刘宾客集》卷外一《答乐天戏赠》:“矻矻将心求浄法,时时偷眼看chūn光。知君技痒思欢燕,yù倩天魔破道场”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任崇岳笺证本,一九九一年,页95。
济南,齐鲁书社《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天启汲古阁《诗词杂俎》本,页270上、下、272上。
《四库全书》本,页1下、2上、下。
《四库全书》本,10上。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元人文集珍本丛刊》影印傅增湘校刊清抄本,页187下。
《四库全书》本,页42上。
《四库全书》本,页14下。
《四库全书》本,页12上。
běi jīng,中华书局《中外交通史籍丛刊》季羡林等校注本,一九八五年,页593、594。
《四库全书》本,页2下。
běi jīng,中华书局断句本,一九六○年,页3439至3446。
载《徐州大学学报》二○○二年第三期,页73、74。
台北,故宫博物院景印元刊本,一九七六年,页34下。
《四库全书》本,页2下。
[64]《四部丛刊初编》景印rì本翻宋刊本,页13下。
[65]《四库全书》本,页13上。
[66]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标点本,一九八一年,页21。
[67]《四库全书》本,页4下、5上、下。
[68]台北,大通书局《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七辑》标点本,页36。
作者提供,原刊《蒙古史研究》第8辑,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