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莫清楚的知道他无偿捐地的行为并不能根上、长久的解决问题,只能为香港的下一两代人带来好处,后面的人又该如何?
这只能算是治标,而不能治。
怎样才能治呢?香港的未来在那里?
这首先要知道香港未来面临的问题是什么,石莫才能提前二三十年的现在开始布局,实施手术刀级别的准医治,才能有一丢丢的希望改变香港的未来,进而改善中国的未来。
香港是中国的亲儿子,如果香港发展好了,对中国是很有帮助的,到时中国会发展的更好更快更强。
不像干儿子台湾,一副熊孩子无知的做派,到处惹是生非,早就该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了。
未来的香港,可以是以李嘉诚为代表的一批超级富豪们在经济上“统治”着香港。
他们的商业帝国几乎渗透到香港的每一个角落。
举一个典型人物,李嘉诚的栗子:香港阿公阿婆们早上起床买菜煮饭,去的是家门口附近的百佳超市;年轻人买个护肤用品,去的是公司楼下的屈臣氏。
而很多的香港人,要将收入的一大半偿还长江房产的房贷。港人看电视和听电台,又是李嘉诚儿子李泽楷的电信盈科的;家中安装的电话络,则是和讯黄埔的。这些都是李家的产业。
“李嘉诚的行为实际上是垄断,这造成了香港人的生活成居高不下。”企业家宗庆后曾这样评价李嘉诚。
当然,香港不仅仅是李嘉诚家族的,还是其他“李嘉诚们”的。
在香港顶级富豪圈层里,还包括另外五大家族——新鸿基的郭氏家族、恒基兆业的李兆基家族、新世界的郑裕彤家族以及九龙仓的包氏吴氏家族和中电集团的嘉道理家族。
在香港经济腾飞的那些年,这群人凭借着才智和勤奋一路扶摇直上,收割了这片土地上绝大多数的财富,把持着绝大多数的资源,在经济上“统治”着香港。
久而久之,香港财富的聚集程度令人咋舌。
数据显示,17年香港资产排名前十的富豪的资产总和约1445亿美元,相当于香港GDP总值的45%。
他们中几乎清一色来自房地产行业和金融行业。
这两个行业自带的泡沫属性,使得富豪们的资产快速膨胀,社会贫富差距来大。
也就是,绝大多数香港人一直生活在“李嘉诚们”的“地产霸权”和“金融霸权”之下。
积怨太久,也不是没有反抗。
在13年,多个社会团体公开抗议,要求香港政府创设“李嘉诚税”(即资产增值税、股息税和累进利得税),通过财富再分配解决香港贫富悬殊的问题。
李嘉诚对此一笑置之,并发表了这样的言论:“树大招风,引起社会仇富很正常,这正是他多年来加大海外投资的原因。”
未来香港经济失落的原因是什么呢?
这是各个面的因素共同造成的。
大家都知道,一个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的是技术和产业创新,从而创造出新的价值。
只有蛋糕做大了,分到每个人身上的好处才会多。
或许在大多数人印象里,香港一直都是“亚洲金融中心”,不以制造业和尖端科技闻名。
是香港没有创新人才吗?并不是。
港中、港科大每年都在源源不断地向外输出海量人才。
香港真正缺乏的,其实是创新的土壤。
8年代的时候,香港还是球最大的半导体加工城市,也是球第二大的服装城市,实体经济发展十分向好。
然而到了年代,这两个产业相继离开香港去了大陆。
导致很多香港人将此怪罪于大陆抢走了他们的工作机会,其实不然,大陆只是非常的影响因素。
年香港政府曾出台了“硅港计划”,想把香港发展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一政策如果实施成功,有望为香港增加近万个工作岗位。
但是,“硅港计划”因种种原因以失败告终,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或许就是香港的经济脱实入虚,逐渐被以李嘉诚为代表的超级家族把持。
李嘉诚并不看好实业,虽然他早期靠制造业(长江塑料厂)起家,不过后来的爆发却是靠房地产和投资,他也表达过“勤劳赚不了大钱,只能养家糊口”的法。
“李嘉诚旗下没有一个畅销世界的产品,做的都是投机的生意。”新加坡之父***曾这样讽刺过李嘉诚。
但李嘉诚肯定知道,金融身并不能创造资和价值,而仅仅是资和价值的转移而已。
普通老百姓想要吃口饭,还是要靠实实在在的产业。
只是,在这群超级家族的影响下,未来的香港更像是一个被金融和地产做空的城市。
这就导致了普通香港年轻人在创新创业上的举步维艰。
创业得租一个办公场地,而香港的房租高到令创业者绝望。
在中环租一间平米的办公室,一个月的租金就要逼近4、5万港币,即便在观塘工业区这种廉价地段,一平米也要3港币左右,而深圳只要3元人民币。
昂贵的租房成从一开始就让创业者望而却步。
创业需要大量的钱,香港虽然有钱,却很难流到创业者手里。
香港土金融稳定在港口运输等收益稳固的行业里,大佬们在二级市场和房地产上挣钱来得又快又稳,不愿意投资他们看不懂、风险又高的高科技初创公司。
这样的环境下,“青年才俊”们没条件创业,也不愿意创业。
由此年轻人也渐渐意识到,那让人绝望的房价,看不到希望的生活,或许正是以李嘉诚为代表的一批超级富豪们推波助澜造成的结果。
他们面临巨大压力,转而扎堆竞争投行、地产、豪门家族企业每年放出来的少数招聘名额,在写字楼里做一个“高级打工仔”,才能保证基的体面,他们别无选择。
香港高新科技产业和实业的寂寞,金融行业的世界地位,伴随着的是大多数普通香港年轻人的失落和迷茫。
1年8月,李嘉诚曾对香港表白:“我对这片土地有特别的感情,自己身为中国人,永远都是中国人。我绝对不会从香港撤资。”
然而,13年7月底,李旗下和记黄埔发布公告出售百佳超市,1月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已将香港嘉湖银座商场,以585亿港元的总价整体出售;
国庆长假前,李旗下的另一家上市公司电能实业宣布,拆售旗下的香港电灯有限公司。与此同时,他在欧洲大肆购买。
此时,大家才意识到,李嘉诚质上只是个追逐利益的商人,爱国爱港只是锦上添花的西。
时间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代又一代的量变造成质变,香港的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作为既得利益者,超级富豪们牢牢握住手中的特权,乐享其成,他们从内心深处,或许并不想看到任何改变。
而当年轻人发现自己即使奋斗一生,却只能苟且生存,一切努力都变得毫无意义,他们胸中只有熊熊怒火。
这种仇恨随后转移到大陆人身上。
曾经大陆贫苦,香港人有种高高在上的优感,而7年后大陆的飞速发展让香港的停滞显得更加明显,优感消失殆尽,心理落差极大。
除此之外,大陆巨富在香港买楼不问价格,也是香港房价居高不下的影响因素之一,自然又加深了深受房价之困的香港青年的仇恨。
如今,这些锅都甩给了大陆,而那些“李嘉诚们”,永远都是躲在暗处吸金的冷漠面孔。他们哪里会管底层屁民们的死活,都是等待被收割的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