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结束之时,会厨氛还是不错的,就连那个一直在赵立德面前摆傲气的郑氏使者,这会儿也咧开嘴笑得颇为欢乐。如果不是因为郑阮两家实在不对路,不能让外人看到他们坐到一起,少不得便要去找个酒楼行院之类地好好快活一下。
不过他们还是分别与赵立德约定,要找时间好好聚一聚。其中阮使又特别热情的与赵立德了许多客气话才提出辞别。而赵立德这边也很给他面子,亲自送其出门。
走到大门外时,他却忽然轻咦了一声——门口站着阮使的几名卫士,只是让赵立德颇感惊讶的是,那些人身上竟然没有悬挂刀剑,而是在每人后腰间都插着一把镰刀。
“这啥意思?阮兄你的部下还要亲自下地割稻子么?”
赵立德知道这位使者可是阮朝王族出身,手下配备武士都是军中锐,职业士兵。怎么看也不像还要亲自下地干农活儿的样子啊?
对于赵立德的疑惑,那位阮使却是苦笑了一声,示意一名卫士露一手给赵大人看看。只见那卫士随手摘下腰后镰刀,反手握持,连续做了几个撩,抹,勾,凿等动作,配合身形步法,居然是一套极其娴熟的武功招式。
赵立德人虽然不会功夫,但跟张陵,周晟那帮人接触多了,平时见他们练武也不在少数,眼力价儿还是不错的。此时见那卫士所施展出来的招法,竟然是以镰刀当作近战武器,专门贴合钩镰特色的一套招式。看那卫士施展开来的熟练程度,显然不是短期内所能练出来的。
“哈!安南之国不愧是盛产稻米之乡啊,连兵刃都这么的贴合当地实际……”
“唉,赵兄,你就别笑话咱们了。”
面对赵立德的感叹,那阮使却是满脸郁闷,无奈曳道:
“你当我们不想用正儿八经的刀剑兵刃么?可是国中哪怕大匠工打制出的兵器,在贵的农具面前却是不堪一击。而在沙钞上,武器不行那可是生死攸关的问题。山不转那只好水转——后来是陶军师召集国中武者们,大家集思广益,才搞出来这么一套钩镰战法……”
看了看那几名卫士,阮使又道:
“他们几个还只是的军中技艺。而暹罗,南掌的那些江湖武者更是将此技发扬光大,不仅仅用镰刀,连锄头也有了相应的招法——以后赵兄你若在街上看见身上有佩戴镰刀短锄的,可千万别大意以为人家是农夫。那多半是从咱们那边过来,正儿八经走江湖的,左手钩镰右手短锄施展开来,寻常十人都未必近得了身!”
“呃,还能这么搞的?”
赵立德倒有些尴尬了——他先前还镰刀锄头只是生产工具,不能用于战斗呢,没想人家安南人民的适应力这么强,专门搞出了一套钩镰招法来。
“是啊,其实从贵买来的农具,有一半以上还是进入了军中』仅仅是短柄镰刀,还有长柄的——就是把你们提供的镰刀装上长枪柄,外加一个铁枪头,眼下咱们国中最锐的军队,装备的是钩镰枪……嗯,在和贮争抢稻谷时很不错的。直到对也出动了钩镰队。”
阮使半是玩笑,半是认真的告知了赵立德这一“真相”,令后者亦是苦笑不已。
——当初委员会那些人还真以为光只出口农具,就能不介入那两家的战争行为了。现在看来,还是太天真啊。
…………
正当赵立德这边为“非法外劳”之事而费心费力时,同一时刻,远在山大陆的威海卫军港地区,同样作为地区指挥官的庞雨却正看着一封书信发呆。
——同样作为琼狐的直辖属地,威海这边当然也收到了委员会所发出的清查指令』过在威海这边肯定没有外劳问题。他们招募的都是货真价实中国人,来多少要多少,收。
自从登州一战,琼狐在山建立基地以后,招募劳工便一直是这个基地的主要任务之一。登州那边十余万难民被“消化”完毕,难民营撤销后。威海卫便接过招募大旗,成为琼狐在中原大陆上最主要的一个人员聚集点。
虽然没有再发生类似于登州之变那种大乱,但这几年来,陆陆续续零散来到威海,并通过此地辗转前往南的移民仍然有数万之多。这其中大部分都是衣食无着,打算去海外碰碰运气的穷人。但同时也有一些家中略有资财,并不缺乏胆略,敢于去海外闯一闯的商人,械主成群结伙来到此地——经过这么长时期的宣传,以及北京那边的开拓和炫耀,去短毛辖下讨生活,对于大明百姓来已经不再仅仅只是走投无路之下的疡。总算有些人开始相信短毛那边有发财机会的法,并且敢于亲身实践了。
相较于民间人士的心翼翼,官人员行动起来就要大胆许多——这里的官并非单纯指大明朝廷,而是那些拥有一定政治地位的大佬们,比如地督抚之类。
眼看着以钱谦益为代表的林党近水楼台,从琼狐这边捞到了大量好处,其他政治势力对于和短毛打交道自也是极感兴趣』过大部分人还是走北京那边的关系,来琼狐在北京那里设的“驻京办”就相当于一个外交机构。与大明朝廷,地实力派打交道的任务是那边负责。
而威海这边,主要还是一处军事基地,外加吸纳民间劳动力,以往跟明朝官打交道的次数并不多——但凡事终究有例外,大明官场上聪明人甚多,终究还是有人想到除了北京那帮公侯女婿之外,短毛军还有另一股力量,也在大明的土地上。
此刻摆在庞雨面前的这封信,便是来自于这样一位聪明人之手……嗯,绝对是聪明人:他当前的身份是“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庶务,陕西三边总督”。而在若干年后,他更将会成为大清帝国实质上的宰相,亲手灭亡南明的首席功臣。
——他的名字叫做洪承畴。
忽然接到这么一位历史名人的来信,庞雨心中还是有几分肖动的。要明末诸臣中,单以治事才能而论,他们平时内部谈论起来,基上还是公认要以这位洪亨九为最高。只可惜他的才能在崇祯手里并没有能发挥出多少,最终却是要通过灭亡自己的故国来得到表现,也委实让人感到遗憾与惋惜。
以后的事情姑且不论,至少这位洪总督当前可是位高权重——年初的时候,崇祯皇帝解除了五仕匪督办陈奇瑜的职务,而将这项职责一并委任给了陕西三边总督。由此洪承畴获得了指挥明帝国中西部地区大部分军队的权力,当然同时他也要对这一地区的军事安负责——主要就是针对来厉害的流寇。或者按后世的法:农民起义军。
聪明人办事的特点就是脉络清晰,洪承畴显然很清楚皇帝交给自己的责任——剿匪。而剿匪最重要的条件,当然就是要有军队支持。大明帝国的军队在目前阶段,总还是比流寇要强一些的,但却也强得有限。
历史上洪承畴靠这支军队确实压制住了农民军,但期间还是经历了不少波折。后来明廷先后又派遣了卢象升,孙传庭,熊灿等一大批名臣与之联手,才取得决定性的优势,几乎就要将农民军彻底消灭了——如果不是后金再次入关,逼迫明军掉头分兵的话。
不过对于洪承畴人来,他可不想别人来分丙的功劳。只要有可能,他还是希望能独力把陕西乱匪压下去的。光靠大明身的军队肯定做不到这一点,但洪承畴的眼中可不仅仅只有明军……
——在这个时空,大明王朝的军队序列中,可还有那么一支武装力量,拥有无比强大的战斗力,连建奴鞑子都不放在眼里的。虽官场上都他们是一伙骄兵悍将,朝廷其实并没有调动他们的能力。但对于洪亨九这样的人来,任何势力,只要能沟通,能谈判,便都可以利用起来,无非利益交换罢了。
——他很清楚短毛要什么,他手头巧有这样的资源,而且还非充裕……
…………
“洪承畴打算卖人口给我们?”
那封书信中写的比较委婉,但在庞雨等人在讨论的时候,众人还是一眼看出了其中的实质:无非还是用人**换资源罢了。如果琼狐愿意亲自出兵,象当初解决登州叛乱那样协助大明朝廷处理掉陕西流寇,那当然是最好了——洪总督许诺:到时候可以把所有流寇,连同他们裹挟的乱民统统交给琼镇处理,你们带到哪儿去都行。
或者退一步:他那边也可以把俘获到的流寇及其家属,乱民押送到山来。用这种式换软狐的先进武器,比如火炮和火铳之类,乃至于粮食,布匹等军用物资也是多多益善。
不管表面用什么理由,实质上还是在贩卖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