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防战很快结束,苏毅等人找准时,领着上郡县的守军突然杀出,被当成炮灰的汉人军队久攻不下,正处于松懈状态,被守军杀了一个措不及,顿时溃不成军。
溃逃的汉人军队很快将后方的胡人部落冲的七零八落,苏毅等人也找准时,派出骑兵追击胡人骑兵,一场反击战就此拉开序幕。
另一边,程大少爷也攻城拔寨成功,很快便派出军队前来会和,对宇文泰的军队采取两面夹击之势。
胡人骑兵动性强,在追击敌人方面确实很有一套,但面对逆风的局势,这些胡人骑兵只顾自己逃命,完全形不成有组织的反击,很快就变成了大溃逃之势。
宇文泰见大势已去,只得撤军,而苏毅和程大少爷重整兵马,一鼓作气直奔宇文泰的老巢而来。
双方局势发生逆转,宇文泰虽然固守城池,但耐不住苏毅抽调投石车等大型攻城设施,连日来的攻城使得双方士兵都疲惫不堪。
但宇文泰部下士气更为低落,城内的汉人士兵本就不满宇文泰拿他们当炮灰,此时各有打算,只得时成熟,临阵反戈!
面对苏毅等人的强攻,宇文泰这才意识到自己小觑了汉人军队,只是此时后悔已来不及,部下损兵折将,而汉人军队来势凶猛,大有不破城楼誓不还的气势。
宇文泰治下的汉人军队,并不是心甘情愿依附胡人部落,他们虽长期生活在草原,但毕竟还是汉人,在胡人面前地位低下,不少人开始临阵倒戈,这对宇文泰等人来说,无疑是场巨大的灾难。
相持不下的攻城战终于落幕,宇文泰等胡人部落见大势已去,倾巢而出,遭到苏毅和程大少爷等人的阻击,混战中,宇文泰被反叛的不下杀死,而他下的几个首领也被临阵倒戈的汉人拿下,献给了苏毅。
拿下了宇文泰之后,苏毅顿时名声在外,不少塞外胡人军队纷纷依附过来,而常年盘踞在草原的汉人也相继来投。
雄霸一方的宇文泰部落被灭,令很多人措不及,不少势力纷纷打探有关此次战斗的内幕,最终不得不承认,此时的苏毅完全有了割据一方的实力。
随后两年的时间内,苏毅重整兵马,大力发展经济,扩展贸易,部下兵强马壮不说,兵器盔甲也在不断的锻造,实力不弱于任何一方诸侯势力。
苏毅趁着实力扩充之际,开始扫平治下的胡人实力,面对一些盗匪山贼,如能诏安的也就罢了,遇到顽固不化的,当即派人打下对方山寨。
也正因如此,他的威望一时无二,很快被朝廷封为镇北将军的职位,暂代辽东太守之职。
苏毅的强势崛起,令很多人措不及,尤其朝堂中裴温一派,心里就如同吃了一只死老鼠般恶心。
只可惜如今苏毅大势已成,而天下纷争不断,已有了分崩离析之态,加上各地叛乱不断,守军势力也渐渐脱离朝廷的掌控。
直到半年后,南方最先出现军队叛乱,各地守军纷纷效仿,朝廷见大势已去,只得抽调禁军各地平叛。
朝堂之上,外戚和宦官的斗争也愈演愈烈,各皇子之间已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苏毅等诸侯势力开始观望,只得时成熟。
终于,朝堂之上的争斗落幕,裴温等人联合禁军首领弑君,扶持最小的皇子登记。
一月之内,京城尸横遍地,有近一半的皇亲贵胄被屠戮,外戚几乎死伤殆尽,紧接着,裴温等人便开始对宦官下,只可惜宦官一派见大势已去,暗中联合南方各诸侯势力,打着为先帝报仇的名义杀入京城。
禁军不敌,裴温等人皆被擒杀,自此,各地勤王拉开序幕。
苏毅也趁领军南下,借着勤王的名义一路攻城拔寨,沿途遇到抵抗势力,便借口对方是裴温一派的势力,领军强攻。
中原之地已成混战之势,实力最强大的几个诸侯相继败亡,而苏毅则不断在北方征讨,收拢各方势力,等他杀入中原之际,众人这才意识到,一头猛虎已然出世。
苏毅入主中原,开始合纵连横,四处征讨,麾下的骑兵常年在北方同胡人作战,早已成了百战精兵,中原之地的军队哪里是他们的对。
很快,苏毅便成了中原最大的诸侯势力,一些小的地方守军及兵力薄弱的诸侯势力,纷纷来投。
实力扩充之后,苏毅并没有选择强攻其他诸侯,而是蓄势待发,迅速发展经济,站稳地盘,同时开始垄断贸易,控制当地的世家门阀,对敌对诸侯实力采取经济封锁的战略。
之后几年,一些敌对势力由于经济被封锁,治下民不聊生,最终被部下杀死,人头先给了苏毅,余下的一些势力也只得收缩防线,苟延残喘。
一年后,一直养精蓄锐的苏毅一方,迅速讨伐周遭的势力,实力上的差距导致这场讨伐变得摧枯拉朽,有些甚至没遇到抵抗便拿下了城池。
同年,苏毅亲率大军讨伐最后一个诸侯势力,这场战争持续半年方才结束,至此,天下再无任何一方势力可以同苏毅抗衡。
余下的小势力早已不在苏毅眼中,第二年开春之际,苏毅在群臣跪求下称帝,开始犒赏三军,对部下文臣武将大肆封赏,改国号为齐。
苏毅称帝之后,对中原百战之地减免赋税,休养民生,由于连年征战,各地十室九空,一些盗贼又趁势冒出,苏毅调遣大军对这些盗寇征讨。
各地的贼寇很快被平息,民生休养之后,便是百废待兴之际,各地经济也开始复苏。
百姓安居乐业,各地政务清明,苏毅趁开启科举制度,虽然遭到一些世家门阀的抵触,但这些人很快便被群臣压下,科举制度的实施,也为朝堂带来大量的人才。
这一日,苏毅刚上早朝,百官向其拜贺,纷纷称赞苏毅的丰功伟业。
苏毅独坐朝堂之上,想着这一世的经历,不仅感慨唏嘘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