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称帝】
历史上除了阎象、张范、张承、陈珪等人坚决反对袁术称帝之外,还有一个重量级的人物也是积极的劝阻袁术,这个人就是当时已经去了江东之后的孙策。
孙策在听袁术准备僭称天子后,就写信劝阻袁术:“董卓残暴无道,挖了皇室的坟墓,对太后施加毒手,其凶残波及到了弘农,天子流离在外,皇宫宗庙被烧毁,因此豪杰之士愤然勃发,迅速崛起。元凶董卓死后,年幼的天子东返,就派出使者,奉了朝廷命令,宣扬朝廷恩德,要求停止战争,修治文德,与朝廷一道从头开始。然而黄河北面的袁绍联合黑山贼寇存有不良企图,曹操向东毒害徐州,南面刘表在荆州僭号并制造祸乱,公孙瓒在长城以北反叛,刘繇凭藉武力割据,刘备争夺盟主,所以没能听从收起武器停止战争的命令。
原以为您同国家想法一致,但您丢下国家不管,完全抱着自己夺取天下的打算,这恐怕不是全国对您所抱的期望。成汤讨伐桀,“有夏罪恶很多”;周武王讨伐纣,“殷朝的罪恶很重”。这两位天子,虽然有圣明的道德,假使当时的天子没有不合道德的罪遇,就无从强取天下。现在的皇上对天下并非犯有罪恶,只是因为年纪,被邪恶的大臣所胁迫,与成汤周武王时代不同。
另外,听年幼的皇上贤明有识,聪慧敏捷,有早熟的资质,天下虽然还没有享受到皇上的恩泽,但心里都归顺他。假使您辅助天子,振兴朝廷,那么就会有周公旦、召公奭的美德,这是天下人的期望。您家五代继承汉家宰相职位,显贵受宠的兴旺程度,谁都没法相比,所以应该效忠朝廷,守持节操,以报答天子。当代人不少受图谶纬书的迷惑,把毫不相下的词句胡乱附会到一起,只是为了讨主子的欢心,不管成败的大计。这是从古到今慎之又慎的事情,怎么可以不认真考虑!忠言逆耳,不同的意见招致仇恨,但只要对尊贵贤明的您有好处,我就不敢隐瞒不。”
袁术自以为拥有淮南的兵众,预料孙策一定会拥护自己,收到孙策的信后也是十分的沮丧,但他仍然决意孤行,孙策于是和袁术绝交。
建安二年(197)河内人张朇为袁术卜卦,他有做皇帝的命,袁术以此为理由,正式宣布登基做了皇帝,建号仲氏。袁术称帝后,任命九江太守为淮南尹,广置公卿朝臣,还在城南城北筑起皇帝祭祀天帝所用的祭坛。
称帝之后袁术在生活上奢侈荒淫,挥霍无度。后宫妻妾有数百人,皆穿罗绮丽装,精美的食品应有尽有,而他军中的士兵却吃不饱穿不暖,饥寒交迫。在他的**统治下,江淮一带民不聊生,加上天旱,粮食歉收,许多地方断绝人烟,饥荒之中甚至出现人吃人的现象。
【斗转直下】
袁术称帝之后,他的外部环境开始急剧恶化。
在南方,孙策断绝了与袁术的关系,在江东脱离袁术而自立,逐走袁术任命的丹杨太守袁胤,还写信给袁术麾下广陵太守吴景和将军孙贲,使得两人都抛弃袁术而投靠孙策,袁术也因此丢失了江东、广陵等大面积的土地,势力范围开始迅速缩。
在北方,徐州吕布在陈珪的劝下选择放弃和袁术的联姻,追回了自己的女儿,并且还将袁术的使者韩胤戴上枷锁、镣铐,送往许都街市上斩首示众,袁术和吕布的同盟就此破裂。
在西方,袁术称帝之后,许昌朝廷因为法理上的原因对其根本无法容忍,曹操开始联络其他诸侯一并围剿袁术。
称帝之后的袁术手中能控制的领土基本只剩下了淮南一带,以及豫州的部分郡县,和袁术全盛期的势力范围根本无法相比,袁术的实力开始大大缩水。
看到吕布背盟,杀害自己的使者之后,愤怒的袁术立刻以张勋、桥蕤为大将,联合韩暹、杨奉等人共七路大军讨伐吕布,但吕布用陈登的反间计诱反了韩暹、杨奉,在下邳大败张勋、桥蕤,一路追杀袁术军至江淮,活捉了桥蕤、袁涣等人,后来吕布将桥蕤放回。
袁术又率领部队进攻被曹操夺走的豫州陈国,引诱杀死了陈国王刘宠和陈国相骆俊,曹操于是亲自征讨袁术。袁术知道后非常害怕,立刻渡过淮河逃跑,留下张勋、桥蕤率领李丰、梁纲、乐就等将领在蕲阳抵挡曹操。曹操击败二人并杀了桥蕤、李丰、梁纲、乐就,张勋退兵逃走。
袁术实力大损之后,为了缓解外部的局势再次与吕布开始和谈,而吕布也是对曹操戒心非常,于是在建安三年(198)袁术和吕布再次结成同盟,一起对抗曹操。
曹操遂放弃了对于宛城张绣的讨伐,转而进军徐州征讨吕布,吕布军三战三败,被曹操包围于下邳城,吕布派许汜、王楷向袁术请求支援,但袁术却:“吕布不把他的女儿给我的儿子,理所当然的会失败,你们为什么又来联系我呢?”
许汜、王楷对袁术到:“您现在不救吕布,下一个失败的就是您自己了!吕布如果被打败,那离您失败也不远了。”
袁术于是发兵作为吕布的声援。
吕布由于害怕袁术以为自己不给女儿,就不派兵救了,于是将自己的女儿绑在马背上,亲自在夜里送其出城,与曹操的士兵相接触,但被箭矢所隔,无法通过,被迫撤回城内。
但那时袁术不单是因为对于吕布的言而无信不放心才没有调动大军救援吕布,更主要的是那时袁术就是想救吕布也是有心无力了,在孙策背叛,先后败给吕布、曹操后,袁术的势力已经衰落到了低,他已经无力去对抗曹操、支援吕布了。
吕布败亡后,袁术失去了唯一的外援,面临着曹操、孙策、刘表的三面夹击,距离彻底的失败已经只有一步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