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平六年(189)的宫廷政变当中袁绍先后五次向何进提议消灭宦官。
第一次在灵帝去世后,袁绍认为时机已到,果断要求何进采取行动,除去宦官,但何进被何太后所阻止;
第二次在何进受阻动摇后,袁绍再次劝谏,要求何进不留后患,对宦官们一网打尽,坚定了何进对抗宦官的信念;
第三次在何进无计可施之时,袁绍提议兵谏,对何太后施压,并且被何进采纳;
第四次在兵谏初步失败后,何进态度再次不明,袁绍果断威胁何进,逼迫其放权,加速征召董卓;
最后一次在兵谏已经基本成功,何太后放弃庇护宦官之后,袁绍再三要求何进立刻除去宦官,但何进置之不理,最后给了宦官们翻盘的机会。
当时作为何进的主要谋主袁绍能做的都做了,袁绍在这次政变中最大的争议就是提议何进征召外地将领,最终导致董卓乱政,被很多人认为是引狼入室的元凶之一。
历史上曹操就很看不起何进、袁绍的行动,他就过:“在宫中服务的宦官,古今都是有的,只是君王不应该给予大权和宠信,使他们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既然要惩治他们,应当除去首恶,只要一个狱吏就足够了。何至于纷纷攘攘地征召各地部队呢!假如要想将他们一网打尽,事情必然会泄露,我想我将看到此事的失败。”
曹操的简单,但问题是谁给那个狱吏下令呢?何进行吗,他难道要派兵直接去宫中?而且君王凭什么不相信那些和他们一起长大的宦官,最近的恒帝、灵帝不都是把宦官作为自己人吗。
就算除去首恶能管的了一时,但能管的了一世吗?汉朝之后宦官作恶又少了吗?
但征召各地部队的确是有风险的,尤其是董卓。当时董卓已经在中平五年(188)两度拒绝了朝廷的征召,不愿意放弃兵权,其狼子野心已经初露端倪,朝廷里的人都是心知肚明。
袁绍也不例外,但袁绍没办法,袁绍也不是一开始就向何进提议兵谏的,征召外地将领也是最后没办法的办法。
袁绍前两次向何进提议最终都没有成功,这时局面僵持了下来,虽然没得到讨伐宦官的命令,但大局上仍然是何进一派掌控了朝廷,控制了军队,可以是完全的占据上风,宦官们只能依靠何太后的庇护苟延残喘,在何进不入宫的情况下,基本没有还手之力。
或许有人了这个情况下完全可以等的啊?的确,这个时候何进能等,也等的起,完全可以看看日后的情况再做出下一步的决定。
但何进等的起不代表袁绍等得起!
前面就已经过了,袁绍在何进身边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把何进拉拢到党人和士大夫的一边来,然后一起对抗宦官。而何进因为蹇硕的事情的确对宦官们完全没有了好感,所以在灵帝死后才会和袁绍等人合谋对付“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
但宦官毕竟是何家有恩的,除了何进以外大多数的何家人也是站在宦官一边的,宦官们更是一群不要脸基本没有节操的生物,只要何进有了那个意思,他们分分钟就能给何进做狗。
所以袁绍敢等吗?现在何进是凭着一口怨气和他们一起对付宦官,等何进气消了,本来就优柔寡断的何进会是什么想法?
袁绍只能迫使何进一条路走到黑,所以他只能继续想办法。当时何进对付宦官绕不过何太后,而何太后以及何氏族人都亲近宦官,所以拼感情来软的,党人和世家是一定比不过宦官们的,那只能来硬的了。
所以袁绍向何进提议兵谏,征召了包括董卓在内的诸多外地将领。
但一开始何进发动的兵谏造势很大,却有名无实,只是想吓吓自己的妹妹,结果被人看破,何太后依然是固执的维护宦官,毫不退步。
这时何苗又跑过来劝自己老哥何进,述宦官们对何家的恩情,希望何进摆手,当时何进实际上在久无建树的情况下已经有被动了,他甚至派出谏议大夫种邵拿着皇帝诏书去阻止董卓。
这个时候袁绍起了关键作用,他直接威胁何进,告诉他我们已经把宦官得罪惨了,现在放过他们,日后十常侍得势有我们的好日子过,何进一激之下,把大权放给了袁绍,任命袁绍为司隶校尉,再次征召董卓。
这下何进来真的了,何太后真被吓住了,不得已放弃了宦官,但她没有给何进正式的命令,而何进也犯傻,最后把自己的性命搭了进去。
历史上从结局来看,袁绍的行为毫无疑问是引狼入室,但我们具体分析可以发现袁绍当时已经做的够好了,兵谏也是成功的,毕竟兵谏的目地主要给何太后压力,让其放弃宦官,这个目标是基本达到了的。
而且袁绍要求召董卓入京也未必是出于好心,袁绍,何进在这件事可能还有其他的谋划。当时大汉朝廷的权威是依然存在的,但董卓两度拒绝朝廷命令,拒不交出兵权,已经让朝廷里很多大人物心有不安了,所以召董卓入京很可能是一箭双雕。
而且上董卓带的部队并不多,如果何进还活着的话,董卓在洛阳人生地不熟,就靠数千人的部队很难翻出花样的,在何进控制一切的情况下,反而可以是自投罗网。
但历史是没有如果的,也没有存档的,何进在袁绍的百般劝谏下最后依然大意了,给了宦官们唯一的机会,命丧黄泉。
党人和士大夫集团群龙无首之后,虽然凭借为何进复仇的热血最终屠灭了宦官,但朝廷内部的大动荡也是给大魔王董卓一个大礼包,让董卓轻易的就控制朝廷和皇帝。
恒灵时代几乎无敌的宦官集团终于在灵帝死后被彻底打到,但他们的失败并没有结束黑暗,这只不过是一个大时代序章的开始而已。